2020年10月10日,由圆歌文商旅集团主办,易水湖旅游度假区、名泰文化和袈蓝文化协办、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支持的“艺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易水三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
“易水三年展”是由圆歌文商旅集团携手中央美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青年艺术100共同打造的国际化标准的艺术节,以新大地艺术节持续发展模式为目标,构建艺术与社会各领域的普遍联系及跨界合作的多重审美体验。首届将于2022年在圆歌文旅度假区·易水湖开幕,每三年举办一届,确保以艺术的驱动力不断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用艺术激活乡村。“易水三年展”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按照3-5-10年为周期进行计划,以圆歌文旅度假区·易水湖为核心,辐射周边六镇八村。
圆歌文旅度假区·易水湖,距离北京约150公里,拥有27平方公里的开阔水域,拥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探的轻盈山水与远古村落;距城市不远,离生活更近,与自然相见。圆歌文商旅集团以农业升级作基础,以当代艺术作抓手,布局“六镇、八村、十二渡”,打造“康旅、运动、田园、度假”四大板块,以期将圆歌文旅度假区·易水湖升级改造,由传统景区转型塑造为中国新一代家庭向往的旅居目的地。圆歌文商旅集团创造性地提出:我们提供“生活”,而非“生活方式”;我们用农业和艺术解决问题,而非创造景观;我们提倡“城乡融合”,是体察式的、实践性的,而非只是旁观式的、学术性的。圆歌文旅度假区·易水湖将以内部生成的方式,推出[易LIFE]生活社区。希望能让每一个到访与居住下来的人,享受与自然更亲密,与土地更亲密,与家人更亲密,与劳作更亲密的身心状态,体验真实、健康、愉悦、有温度的生产与生活。
易水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与此同时,“田上山水——易水田岗艺术驻留计划”首期18位艺术家已经驻地于圆歌文旅度假区·易水湖田岗知行村,并圆满完成创作计划。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针对“艺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易水三年展”的疑问与关切的话题对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老师和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以及出品人、圆歌文商旅集团总裁魏娜进行了采访。
赵力:艺术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好的过渡
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 赵力
问:如何让艺术与当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真正做到融合?
答:这个主要分两部分,首先,因为易水湖是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实际上已经运营很多年了,目前需要升级与转型,原来易水湖景区的业态主要依靠里面的湖与山等自然景观,人文内容实际上是比较弱的。从空间与内容的存量这个方向上,主要做的是比较偏重于跟景观旅游结合的方面,这个方面实际上就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会再改造或者再建两个艺术中心。这个中心的体量不会太大,后期的运营主要围绕文旅方向,把艺术与之结合以后生成一种新的概念,以增加文化体验为核心。我们除了新建的部分,也跟艺术家做了很多方案,比如让艺术与建筑改造结合,对连廊进行改造。你看到的可能不是单件的艺术作品,好比放个雕塑,它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光影的走廊,这种融合的项目预计将有30多个。园区内有个大坝,明年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改造方案,从筛选方案到落地将历时一至两年,期望通过艺术家的创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给景区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也希望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经验。
问:驻留项目对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答:现在艺术家从毕业到从业是有一个过程的。“青年艺术100”原来是把艺术家的作品拿到现场展示,然后做一些推荐。现在我们想通过这些项目的方式,以驻留推动,让艺术家真正有一个能够从空间到时间转化的阶段。从职业期发展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支点。让他们有一段时间可以比较沉静地进行工作与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就像今年启动展开幕式上,我们两个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同学,过了若干年以后都成了脱口秀演员,这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做的美术社,我们原来想的不可能让他们做这个事情的。现在培养出来以后,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慢慢变得非常活跃。当然活跃的方向可能会有一些收入,但他还可以去做自己独立的艺术,这是不违背的。艺术家可以拥有更多重的身份,变得更多元,对他们来说更好一点,因为完全走艺术市场或者完全的美术展览,压力会比较大,机会也比较少。这样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角色,是在中间阶段比较好的一种过渡。国外大概有30%左右的艺术家,是处于驻留的创作状态,还可以申请到一些经费支持。
易水田岗艺术驻留第一期驻留艺术家代表南街8号
问:艺术家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进来?
答:报名。“青年艺术100”的报名机制比较通畅,我们专门为此次招募开辟了新的通道,通过征集的方式把愿意去的艺术家慢慢建构起来。
彭玮:我们又做了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名泰文化总裁、青年艺术100总监 彭玮
问:“青年艺术100”在做此次易水三年展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筛选作品?
答:首先,不想去对标越后妻有等其他艺术节。我们国内现在虽然艺术节很多,但是因为毕竟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成熟的机制以及成功的案例或者范本给大家来参考,因此没有呈现出相对成熟、完善的面貌。“青年艺术100”已经做了十年,对行业的业态发展、青年艺术家的状态都比较了解。对于如何筛选艺术家,首先总策展人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想法,同时,我们组建了学术委员会、组委会以及总招会,汇聚了各界专家来共同决策、决议,来保证“易水三年展”的品质。
问:发布会上提出的“四季五感”的口号,能具体说说吗?
答:开始我们对这个距离北京车程一个多小时的易水湖是没有想象力的,当踏进这片青山绿水后,忽然就有感觉了:很难得有这样的地方让艺术家去发挥。我们进行了多次考察与调研,并思考如何在保持艺术本色的同时,照顾大家的情感。易水湖作为景区,弊端是在冬天要封园闭湖,它真实的诉求是:旅居的、在地的、可深度体验的元素不足。所以,艺术来赋能当地旅游产业成为中心要素。期望我们的艺术项目最终可以让易水湖全年365天通感,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吸引客群在不同的时间段来打卡,丰富体验感。这是一件有创意的事情。
“田上山水——易水田岗艺术驻留计划”参加艺术家考察合影
问:关于“艺术乡建”的项目很多,本次与圆歌文商旅合作的缘由是什么?
答:“乡村振兴” 是2017年总书记提出来,继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就非常巧合地做过这样的事情。从全球艺术家漂流计划,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艺术是有用的”;2016年的丽江驻留项目,启发出艺术可以赋能乡村空间的思路;到与上海城市更新与旧改部门合作共建园区。“青年艺术100”已经从在固定场域做展览的模式中走出来,进行了跨界合作。所以,当我们在与圆歌文商旅集团总裁魏娜,就易水湖如何由传统景区改造升级为旅居度假目的地进行探讨时,发现我们的价值和初心是一样的,我们发觉可以将之前做过的零星散点的事情,在易水湖这个项目,落位到真正的田间地头里面,易水是个优秀的承载体。
驻留艺术家的在地创作作品
问:“易水三年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答:我们的艺术基因是基于青年艺术100这个平台,进而进行创新。希望更多青年艺术家参与进来,成为他们创意的平台。“青年艺术100”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笨的方式坚持了十年,在一系列选拔、展示、共建中,最大的感受是:艺术是不断发生、发展的,新的创意、想法、媒介,不可回避地需要去了解与呈现。我们不再特别强调招募艺术家的年龄,因为,在近几年的启动展上,你会发现,现场的艺术家约定俗成都是90、95后,未来的艺术界需要他们去深耕。“易水三年展”没有叫艺术节,一来,当下这个说法有些泛滥,二来,对标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五年展,我们希望用学术严谨的态度来做这样一个文商旅项目,用年轻的资源去调动其他的资源,这个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地方。
易水湖
魏娜: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回归
出品人、圆歌文商旅集团总裁魏娜
问:作为主办方,启动这次三年展的初心是什么?
答:我们做房地产产业至今已经有四十年的经验,2017年我们正式收购易水湖景区,艺术+产业+生活方式的落地经过了非常漫长与痛苦的过程,今天的“易水三年展” 也是至少沉淀了两年的思考。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深耕“文化与城市共生长”的产业理念,尽管在今天提出来,并不是新鲜的概念,但我认为我们跟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将这件事真正落了地。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他的价值观本身,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价值观。我们想真正为当地村民做事,实实在在解决当地产业和就业的问题,塑造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在这个基础上,艺术才可以落地,所以其实最终我们做的是育人的概念,这条路是没有捷径的。
问:圆歌文商旅想要在当地打造一个文化旅游的新IP,对吗?
答:是的,目前当地是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但是缺乏相关的文化产业,因此我们想要把艺术真正融入进去。所以“易水三年展”分了几项,包括驻留、平行展,还有策展以及大坝征集等相关项目,延伸来讲其实不单纯是艺术,它跟当地的产业和生活都是有结合的。还有艺术教育,比如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产业的落地,这是一个真实的在地场景落地,涉及城市跟乡村元素的结合。这不是空的东西,需要的是长久的沉淀来支撑。就像一件艺术品,是可以在品质上有所提升的。这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大家都能在这个场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温暖。我觉得最简单的东西才是最强大的,而简单的背后是深刻。一线城市跟国际大都市没有什么区别,真正的不同在于乡村,我们今天做的易水文化的振兴,一方面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这也符合我们园歌文商旅产业转型、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认可与帮助。
易水湖
问:政府、艺术家、村民、游客、产业之间如何形成一个良性的关系?
答:这里不是一个大众旅游区,我们不以人数来定规模,因为人数多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污染。我们从当地13个行政村选了8个村子,进行艺术元素的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大联盟的概念。对于政府,客观来讲是个新课题,而对我们集团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三年的思考与准备工作后,我们今年从田岗村着手改造,当地老百姓从初期的不欢迎到后来开始信任与支持我们。我认为如果想把这个事做好,一定要站在替政府解决问题的角度上,为村民做事,这样你才可以获得别人看不到的资源和别人看不到的商业逻辑。作为企业来讲,需要比原来更有担当以及包容心。这是一个从战略到战术的过程,它其实是一个依靠内循环以及传统加创新的整合方式,这是最大的危机,也是最大的机会。我们一直坚持初心并深耕于此,所以我们就觉得没问题,信心特别足。
驻留艺术家的在地创作作品
问:选择“青年100”合作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目前,市场上都是在做散点上的艺术介入乡村,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形成体系,我们需要有共同价值观的团队去支撑。首先,赵力老师是一个开放又坚定的人,彭玮女士与艺术家们的合作特别融洽。“青年艺术100”是在学术派里面和产业落地结合中,比较综合的团队。再者,我们做这件事就意味着一定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沟通与配合,大家要共同承受和经历,才可以拨开云雾见月明。“青年艺术100”从第一届到今天走过了十年,这证明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也很令人感动,这跟我们做艺术服务的初心是相同的。我们不分彼此,也并没有甲乙方的区分,遇到问题都是共同商量来解决的。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可以与“青年艺术100”一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