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琉璃板瓦 摄影/丁雨
实际上,六百年来,紫禁城修修补补不曾间断,而其中一些为之增添崭新文化基因的改建扩建,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朱厚熜给紫禁城带来的仙气。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清史中最有个性的皇帝之一。其聪明绝顶,十五岁初即位,便利用“大礼议”事件斗败了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一干重臣,强势掌权。但执政过半,却似乎看破红尘,沉迷道教不可自拔。凡近身之物,皆是八卦符箓、仙鹤祥云。朱厚熜对道教的沉迷也给故宫留下了浓厚一笔。早在紫禁城初建之时,朱棣便在紫禁城北部建造钦安殿,供奉道教。嘉靖十四年(1535年),朱厚熜大兴土木,改建钦安殿,为之增添墙垣和天一门(玉令牌),使之自成殿区。展览中的铜鎏金玄天上帝像,便是钦安殿中供奉的道家真武大帝。朱厚熜尊奉真武大帝,固然与沉迷道教、修仙长生密切相关,但也并非完全脱离于当时的政治现实。
朱棣当初迁都北京,除了是要回归自己的地盘之外,也是希望通过亲自守边的方式,一举解决北方蒙古人的压力和藩镇问题。朱厚熜在位之时,俺答汗率领的蒙古势力不断壮大,明北方边境压力极大。真武大帝除作为道教主神之外,亦为北方主神,整饬其殿宇,自然也有乞求其保护北方边疆安宁的含义。同时,其亦有标榜皇帝亲自坐镇北京戍守边疆的意味。从这一举三得的举动来看,对帝王行为的理解,或不可浮于表面。
1644年,清军入关,明清易代。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满清贵族,既要通过继承紫禁城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亦要给新王朝带来一些源自自身的新色彩。于是,紫禁城的各个宫殿,在整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功能根据新王朝统治者的习惯和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熟悉的坤宁宫便是典型一例。
与外朝著名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相对应,内廷的中心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在《还珠格格》里,大反派皇后似乎常居于最北侧的坤宁宫中。事实上,那是明代的做法——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寝宫。到了清代,自皇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皇后的常居之处也改为东西六宫中的任意一处,而坐落于中轴线上的坤宁宫只有在大婚时才成为帝后暂居之所。平日里,坤宁宫则转而成为宫廷中满洲人萨满祭祀最重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