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六百年丹宸何以永固?(组图)

六百年丹宸何以永固?(组图)

2020-11-06 09:45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丁雨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时至今日,紫禁城作为一座公共博物馆,已经开放95年了。但在很多人心里,曾经身为皇宫的它,依然神秘而高高在上。然而,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攀上午门城楼,想要在最新的展览中瞻仰它宏大而漫长的六百年生命史时,却有可能在无意间发现,原来真正让“丹宸永固”的,是如我们一般平凡的古人,是如我们一般来处不同、去处不同,却恰因紫禁城而邂逅的人们。

浓缩的四海精华

展厅开头的展板,是朱棣的画像,他是紫禁城的第一个主人。朱棣生在南京,祖籍安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可晚年的他,却心心念念没有暖气的北京。父亲在南京留下的基业固然好,但自己打下的根基更可靠。占领南京,是他的雄心,回到北京,是他的执念。走的时候,是藩王,回来了,是皇帝。那么北京,当然要有一个和过去不同的皇宫,来迎接自己的归来。营建帝都的宫殿,成为题中之义。那么,皇帝的新家,这偌大的宫城,该如何展开?朱棣画像之后的展品是依次排开的残砖碎瓦,对宏大皇宫的想象顷刻间由此解构殆尽,却又令人恍然大悟——这宏伟的宫殿,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一声声宣旨的吆喝自远方传来,原来还是落脚在那些平凡的泥瓦工匠手中。

8bt3_b

绿琉璃龙纹滴水 摄影/丁雨

循着琉璃瓦当、建筑构件、城砖地砖一路看去,对这座北京皇宫的固有印象便进一步动摇。这些因时间剥落的城体碎片,提示我们从物质的角度审视这座皇宫。在展厅之外,宫城高耸、地砖整齐、建筑辉煌,它们构成了紫禁城。可是,寻根溯源,紫禁城却不是它们的生长之地——宫城的城砖来自黄淮平原及太湖流域等水陆便宜之处,铺地的金砖来自江南,造房子的高大木材来自山西和长江流域深林茂密之处……在这中央空地上拔地而起的宫城身体,来自四面八方。

纵然彼时皇宫建设是帝国第一工程,纵然皇权特批开道,天南海北“身怀绝技”的物件想要在北京扎根,也没那么容易。单拿木材一项来说,皇宫要用最好的楠木,但最好的楠木偏偏隐居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人迹罕至”四个字意味着,悬崖峭壁、豺狼虎豹、蛇蝎毒瘴等种种艰险,即便踏破铁鞋进去了,巨木的砍伐、运输也全是难题。好不容易运出了山,还要千里迢迢运送至京。木材好不容易运到了北京,别以为就能直接进宫当顶梁柱,通不过验收程序,依然办不了“东城区户口”。正因为难办,所以派出去督办采木的全是中央要员。采木不易,采石烧砖也各有难点。展览展示了紫禁城城砖的总数为8000万块左右,总重量达193万吨,这相当于3163万人的重量。这8000万块砖绝非泛泛,都是砖中精华。城砖的烧造,要经过选土、研磨、过筛、熟化、养护、醒制、制坯、凉坯、装窑烧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烧细选,方能有建筑宫城的荣幸。由此而观,建造紫禁城,无论是哪个细项,都不啻为浩大工程。

随着原材料一起进京的,还有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好材料要经受好工匠的锤炼修饰,才能展现蕴藏在身体里的美和力,而好工匠则要在精心设计的规划管理下运作。朱棣一念,让帝国各个阶层的数百万人铸成了一台精密的机器,围绕紫禁城运作了整整十四年。当1421年正月,朱棣端坐紫禁城奉天殿接受朝贺时候,他应当是满意的,因为紫禁城不仅有北风的肃杀威严,更在点点滴滴中浸透了整个帝国四方上下的精神与气象。

层累的紫禁丹宸

对于皇帝来说,继承祖宗基业,既是无上的荣耀与诱惑,也是无尽的负担与无奈。紫禁城的掌控权,是把握这份基业的钥匙,也是这份基业的隐喻。明清二十几位皇帝,一辈子都是围绕着这么一套房子转,有人兢兢业业,也有人感到乏味无聊。胆大的便出去搞些离宫别馆,如正德帝在搞豹房,清代皇帝搞圆明园,要追求另辟天地的新鲜滋味。但紫禁城毕竟是权力中枢之所在,皇帝或许可以厌倦它,但却不可以忽视它。既然不能像普通人家那样自立门户,那根据自己的想法搞搞装修,也算是旧貌换新颜。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