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这个说法在过去的北京城流传了很多年,其实,“东富西贵”跟“南贫北贱”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起出现,有书面记载的只有“东富西贵”,而“南贫北贱”却仅限于口头流传。看来,“东富西贵”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还是比较普遍地被认同的。
那么,“西贵”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后来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还是先从元朝北京成为大都的时候说起吧。
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建造大都城的时候,命刘秉忠等人负责城市和宫殿的规划设计。刘秉忠就建出来一个八臂哪吒城,四四方方,坐北面南,“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中间还有一条中轴线。
元代建造这个大都城,奠定了今天北京的规模,经过明清两代,不管怎么扩,不管有多少环,也始终没超出元代大都城这个格局。尤其是皇城的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一直没有变,它体现了惟我独尊、皇权至上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皇权思想。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中轴线为标识,北京城自然地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末明初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就曾经提到,元代的大都有“城东”、“城西”的说法,这应该就是东城、西城说法的最早雏形。元代的文献资料中虽然没有明确的“东富西贵”的提法,但东城富、西城贵这种现象却是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