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何为漆木豆(组图)

何为漆木豆(组图)

2020-11-24 10:07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张晓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豆,一般指用来盛装菹菜酱肉的盛器,可在祭祀、宴飨时供宾客食用。在祭祀场合,豆则是礼器之一,是向神灵供献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即将肉从鼎中捞出,在俎案上切好,再置于豆中才可敬奉。楚国漆器制造的工艺独步天下,原因之一是漆树主要生长在南方,楚国得天独厚;而另一个原因是楚国贵族们对漆木器情有独钟,生活中每一处都离不开漆器。北方漆器一般只有红、黑、黄三色,而楚国工匠却能调制出红、黄、蓝、绿、金、银等多彩漆,美感无与伦比。湖北省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中心地区,此时的墓葬遍布于湖北省各地,大多数墓中都发现了随葬漆器。它们随着品种和数量的剧增,制作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并能根据质料与器型之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制作方法,其中就包括分别制作构件,然后用榫卯接合的漆木豆。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四件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漆木豆,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的“战国早期彩绘龙凤纹盖豆”(图1),通高24.3、长20.8、宽18厘米,是在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E19出土的。其木胎,雕制。由盖、器身两部分构成,并分别以整木雕就。盖为椭圆形隆起,两侧有新月形缺,以便嵌装方形浮雕器耳。盖顶中心浮雕两条相互蟠绕的龙,周边饰变形云纹,两端各有五组浮雕的龙首或龙身纹样。器身的盘亦为椭圆形,盘浅胎厚,两侧附加浮雕方形大耳,耳的四面透空,方耳的五面亦浮雕龙纹。圆形豆柄上粗下细,座大底平。豆盘内与盖内髹红漆,余均髹黑漆,并用红、金色彩绘花纹:盘外侧上部施云雷纹,下部在网纹上施蟠螭纹,柄与座施变形云纹图案。

图1 战国早期彩绘龙凤纹盖豆

图2 战国中晚期漆木方豆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与兴隆镇之间,有一条南北向岗地上耸立着9座墓冢,当地称作“九连墩”,是一组战国中晚期的楚墓群。湖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九连墩战国楚墓为丰富的荆楚文化又添上了灿烂的一笔,印证楚文化曾在湖北地区达到的鼎盛时期。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应为楚国有军功的贵族,其1号墓和2号墓应为夫妻异穴同葬墓。其出土的楚国漆器,器型规整,漆面平整、光滑,画功卓越,色彩以红、黑为主。其中的“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漆木方豆”(图2),就是2002年于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此供食器通高28.6、口边长17.6、底座11厘米,其木胎,挖制。豆盘呈方形,有盖,喇叭形座。以红漆为地,再髹黑漆。盖上雕有花瓣状提手,其上绘柿蒂纹。整器彩绘龙纹、变形蟠螭纹、绹纹、卷云纹、鳞纹,装饰繁复精美。

而另一件“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彩漆龙蛇花瓣盘豆”(图3),则是在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该盛食器通高19.7、盘口径13.2—15.4、底径11.8—12.4厘米。盘由16片花瓣粘接盘底而成,柄、座由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而成,龙头为支点,龙前爪托盘、后爪攫住蛇身,龙口衔蛇。通体黑漆为地,髹土红、赭色漆,以土黄、中黄粉彩绘花纹,造型别致。

战国时期,仿铜陶器制作的漆器在当时制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漆盖豆,显然是仿制青铜盖豆的;但在豆盘伸出的浮雕对称附耳,又有别于铜盖豆,器外并用红、金黄等色彩绘繁丽的花纹,比铜盖豆更显优美。而在1986年湖北荆州九店乡雨台山18号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彩漆豆”(图4),也是仿制铜豆而作,其高22.8、口径16.1厘米。但它在豆把中部雕出八棱形,有别于铜豆,通体还有彩绘花纹,可谓精巧雅致。湖北荆州九店乡雨台山楚墓,是楚国最大的一个平民墓地。其墓群规模如此大,发掘出如此多的精美陶器、兵器、漆木器、玉器,也印证了纪南城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市井繁华、经济发达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城市。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