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所在区域建立起情感联系,激活城市与人的交流,使得这样的作品有别于艺术空间里的作品。例如最后一件入驻的作品——来自中国艺术家宋冬的《若冲园》,以钢框架混搭大大小小的旧门窗,营造出大中小三个“盆景”,将日常记忆植入其中。这组作品半透明的外观能够反射出周边的旧厂房、人工湖,往里望去,人们则又能窥见带着温度的物品,那是杨浦滨江附近街道的门牌号、社区居民的日常废弃物以及工业原地的旧物。另一件由巴西艺术家大岩·奥斯卡尔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时间之载》,是一艘朝向江水的玻璃船,在草地上“乘风破浪”。船身的原型来自百年前在浦江河域行走的船只,艺术家特别使用的玻璃材质则对应着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拔地而起的玻璃幕墙建筑。船中盛满上海本地的泥土,并种植上申城市花白玉兰,随着时光更迭,植物也应时节变换而不断生长。
本年度艺术“出圈”的另一种有效载体,是一类或可被统称为“艺术社区”的新鲜事物。这指的是社区的公共文化生活与艺术项目产生互动后,所形成的一种社区形态。从愚园路、新华路、陆家嘴等城区中心地带,到宝山、闵行、松江、金山、崇明等市郊甚至乡村,艺术社区如今在全上海范围内都可觅身影。
例如,刘海粟美术馆发起的“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给出了依托美术馆进行社区微更新的一种路径,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粟上海”创办于2018年,第一家落地愚园社区,2020年增至四家,其中后三家都是年内开出的,分别落地大虹桥的大夏书店·丽宝店、闵行的江川路街道、杨浦的控江路街道,未来还将在上海各个区乃至长三角的社区中“生根发芽”。
又如“边跑边艺术”项目,探索美术馆展览和公共教育在社会现场的实践,从而体现“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将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史论教授和学生团队聚焦在一起,流动于上海的城乡之间,2020年也越跑越远。前不久,参与到高境镇宝山众文空间中的这个项目就令人大开眼界,社区居民不仅能在“艺术角”欣赏到公共艺术、装置、摄影、插画等,还能与艺术家们一起创作,例如和陈春妃、顾奔驰一起光谱拉线,和梁海声一起折纸,社区市民参与的可能性被无限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