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2021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高山(组图)

2021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高山(组图)

2021-01-26 22:3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高山,1968年出生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北京湖社会员

“写意兰花”画册出版

2019年 高山著《水墨花卉技法名师讲堂•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313-21975-6

2014年 高山著《高山画兰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305-6204-8

“写意兰花”作品发表

2019年12月18日第49期(总第2850期)《中国书画报》“天美风采”特刊发表作品及于晓鸿老师文章“草间闲话·高山画兰访谈录”整版推介。

2018年7月3日《齐鲁晚报》鉴赏品读专栏(高山画兰)整版推介。

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照镜子,正衣冠(高山画兰)》系列邮资明信片(两张)。

2018年2月14日 第七期(总第2758期)《中国书画报》“专刊“十大美术学院教师暨全国书画名家·正冠修身进行时(高山画兰)主题创作邀请展作品选”整版推介。

2014年9月17日 第73期(总第2424期)《中国书画报》“画作评析”专栏发表作品及霍春阳教授的文章“幽兰发空谷,蔚为王者香·高山国画作品赏析”

2014年10月30日 《潍坊日报》“今日青州·翰墨青州·天津书画名家掇英”(高山画兰)专版推介。

“大拜牛年”——高山设计水墨作品及文创衍生品

画牛字《高兴牛》,文字“高兴”与“牛”的造型同构,即是一个牛头迎面而来,牛舌一吐一收,又像一个小牛渐行渐远,牛尾前后摆动。

高兴牛 玫瑰香干白葡萄酒实物图

画牛字《金牛年》,用“金”字与“牦牛头”同构,金牛年是中国古代历法60年一个周期的纪年名称。天干为辛,地支为丑,辛五行属金,丑为生肖牛,2021农历辛丑年故称“金牛年”。

金牛年 老作坊汾酒原浆实物图

高山写意兰花作品鉴赏

幽兰发空谷蔚为王者香

——高山国画作品赏析

霍春阳/文

在我国,兰为“四君子”之一,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圣贤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曾赞誉兰花:“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并以兰励己:“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在国画中,兰花自成科目。大凡国人习画,此为必修课之一。高山自考入天津美术学院起,即入我门下学画,尤喜画兰,直至其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对画兰仍坚持不懈,且初衷不改。

《兰芷清芬》33cm×33cm 2020

高山心性沉稳,对绘画态度认真、研习刻苦,每遇疑惑,便登门问学。在绘画的道路上,他甘于寂寞,也耐得住寂寞。从兰花的点蕊走叶,到伴石的奇姿妙态,他都认真研学,扎实苦修。我曾对高山说:“兰所体现的是中庸之道。它的生存环境讲究不阴不阳、不干不湿,喜欢清淡,高雅而低调。”高山的《蕙风入怀抱》就将兰花的这一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圆形构图,两组兰花有明显的墨色变化,前后关系处理得当。花头于俯仰变化之间呈现婀娜多姿之态,与兰叶浓淡相宜,令宾主关系和谐。兰叶用笔有提按和虚实的变化,很好地表现了兰叶的飘逸俊秀。整幅作品线条有力度,如锥画沙,穿插、疏密关系合理,写出了兰花潇洒的神韵和风骨。

《妙香乃如此》35cm×68cm 汉砖拓“华盖出行图” 2020

画兰重在境界。因此,在画面意境上,画家应做到深沉、博大、朴实,求简、求淡、求静、求虚,要先紧而后松。无论是在造型上、章法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要体现兰的意境之美。作品《空谷留馨》中,高山以勾点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伴石,用笔有快有慢,注重中锋与侧锋的变化,使画面呈现出虚实、浓淡、干湿、轻重的对比。石头虽然寥寥数笔,但是结构层次丰富;点苔关系得当,不喧宾夺主。兰叶线条流畅、有活力,笔笔中锋,柔中寓刚。花头姿态与兰叶走势交相呼应。伴石与兰花关系得体,令整体画面呈现出空旷、淡远、典雅、和谐的意境。

《婀娜花姿碧叶长》35cm×47cm汉砖拓“归属旺前途——龟鼠望钱图” 2020

画兰同样讲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要精于以线造型和写意传神。线有长短、虚实、刚柔、曲直、方圆之分;笔有中锋、偏锋、侧锋、逆锋之别。点、撇、拖、捺、横、竖、提、钩,皆可造物显形,表达意趣。由此可知,画兰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很能体现出画家的功力与艺术追求。

高山不仅酷爱画兰,对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也如醉如痴。他能够从古代艺术品中体味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本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在他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心态的平和与宁静,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精神的深刻领悟。

《芬芳只暗持》35cm×47cm 汉砖拓“小兵”2020

高山所画之兰,无论水墨抑或朱砂,均灵秀飘逸、格调高雅,文人气息浓郁。这既源于他不为世俗所染的纯真心境,也得益于他对传统笔墨的细心研究与把握。我曾为高山题写“高山兰”,用意有二:一则高山画兰名副其实,二则也是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来勉励他。古诗云:“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望高山可养君子之兰,修君子之德,画君子之风。

2014年3月10日

《写经画兰》136cm×23cm ×4  汉砖拓“佛”2020

草间闲话

——高山画兰访谈录

于晓鸿/文

谈及一位艺术家,最先谈及的是他的艺术。高山画兰布局严谨,构图简淡疏静,运笔清虚圆融,笔锋变化灵动而执于法度。所画兰叶纷披错落、条理有序、或工或草、若拙若巧,皆柔中带刚、骨力秀劲。其用墨浓淡相宜、富于节奏,兰之舒卷纵横、妩媚恣肆非细品不足得其神,而飞白点苔亦含蓄隽永、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故高山得以画兰行于世、著其名。

然与高山论画,从画兰之论又涉于美学、教育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思潮之争……思路之开阔、思虑之深远确令此次谈话有了不少意外收获。

《兰蕙多生意》35cm×47cm 汉砖拓“富贵”2020

(以下Y为笔者,G为高山。)

Y:为什么这样执着于画兰,不问世俗潮流呢?

G:为什么要追逐潮流呢?甚至,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潮流是什么。当今艺术家言必涉西方、画必及世界,但是,中国画的本源是什么却少有人去探究。

说起理论、说起西方我也可以谈一谈。其实整个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为柏拉图《理想国》第十章作注释的历史。《理想国》第十章里几乎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所有主要问题,柏拉图认为画家只描绘事物的外在表象,不涉事物的内在实质,是对理式之摹本的模仿,是对现实之表象的模仿,因而艺术与真理还隔着三层。柏拉图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模仿式再现的问题。二十世纪以前,西方艺术的主流是“再现”。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西方艺术理论则形成了对模仿论、再现论不断质疑和重述的局面。可见,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理论的源头也是柏拉图。艺术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被不断解构与重构。对比中国绘画艺术,自古我们就讲究“离形得似,境生象外”,但得神遇,不以迹求。在艺术境界之诠释上,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我们的艺术理论一语中的地点透了艺术史的演变法则,遵从这一法则的艺术家都成功了,甚至包括西方艺术家,比如毕加索。这倒让我想起一句话:“当科学好不容易到了一个高度,发现哲学早就站在那里了。”所以,我们抛开我们既有的境界高度来谈艺术、谈西方、谈潮流,究竟是谈什么呢?

《清香悠远》35cm×47cm 汉砖拓“大吉”2020

Y:我以为,谈西方也好,谈当代也好,并不是要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悖,可能还是想突破吧。

G:突破?突破什么?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如果搞不清楚自己,谈什么突破。中国画放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核什么都不是。我不知道中国画的突破在哪里,文人画的精髓、美学的架构都在沦陷。我说这些,可能违逆了当下产生的所谓“文化繁荣”的乐观看法,但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看这个时代,我可能看到的是一个与主流相悖的残酷事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作为中国画家,我们创作的承载方式是中式的,但由于被西方文化长期侵袭,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精神观念都承继了西方的审美体系。当然,突破是好的,但是只有完整的构建才能迎来合理的、有建树的突破。赵孟頫的“以书入画”才是真正方法论意义上的突破。现在,我们要突破什么?我们需要做的是重建。

《素澹香风远》69cm×69cm 汉砖拓“玄鸟”2020

Y:可是,既然说到这个时代,其实很难界定这是艺术的世界性还是文化精神的缺失。

G:什么是世界性呢?提倡世界性,不是要我们做流于形式的拙劣模仿者。要知道,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站在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的制高点来审视时代的,他们不仅创造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新高度,还镌刻着一座座历史丰碑。而我们现在流于形式的笔墨于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美学教育这个层面太重要了。

《妙香忘忧》35cm×47cm  汉砖拓“飞行者” 2020

Y:那么,谈到美学,您能谈谈美学是什么吗?

G:这个怎么说呢?美学这个词太专业了。当然,美学是可以找到参考标准的。就像上面所说的,每个时代的引领者都给我们制定了高水准的美学的标准,所以,美学不在于谈,而在于教,没有美学层面的思辨,绘画只能是匠气的,而匠气在艺术层面上是不值得肯定的。习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倡导审美与艺术的作用,是艺术家、学院里的老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香风满邻》35cm×70cm 汉砖拓“福德家”2020

Y:那么美学的教育应该从哪方面着力呢?

G:这让我想起当年我刚上天津美院时,霍春阳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至今我记忆犹新。霍老师提笔画了一笔兰叶就停住了,他说:“我这一笔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当时我不明白,但随着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我读的书、画的画,都在告诉我,“这一笔的确包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不断提高我个人的审美与精神高度。比如,这几年我做的“对镜正冠,比兰修身”系列活动,将中国古铜镜的拓片、中国书法还有我创作的兰花进行了结合,我希望中国文脉能够在我身上得到延续。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多读、多看,中国的文化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把中国的文化揉碎吃透,自然就能将其融进自己的血脉中了。同时还要重视训练,毕竟画画是需要笔墨技法和观察方法结合的,所以,要安于寂寞,在不断临摹前人笔墨的基础上精进个人的修养。日积月累,你的每一笔都将变得不一样,个人内在的涵养自然就流露出来了。我认为现在的美学教育应该先重建,然后再讨论突破,所有的突破一定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基础上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我期待着自己的突破,同时也期待着学生们的突破。

《王者之香》35cm×120cm  汉砖拓“大吉祥”2020

Y:说到教育您有许多的话要说啊。

G:毕竟我是美术院校的一名教师。我认同爱因斯坦的观点“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如果学生已经淡忘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具体知识,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像一个年轻人,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具有了肌肉和耐力,此后他将适应多种体力工作。其实我们的绘画技能也是类似的,最终要把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

Y:看到您的《水墨花卉技法名师课堂·兰》刚刚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是想来学习画兰的。

G:呵呵,谢谢。其实这本书我只是借《芥子园画传·青在堂画兰浅说》结合个人的体会做了一些总结和提炼,对兰花的技法、构图、画法步骤都做了具体的解析。但是,要画好兰花,仅靠这本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心对传统笔墨进行深入研究与把握,让每一笔走叶点蕊都拥有中国文人气韵的支撑。这本书算是我对美育的一点儿小贡献吧,希望初学者学有正规,爱兰花的画者能由此得到些许助益。

2019年11月26日

《香气入云飞》136cm×23cm ×4 汉砖拓“四神”2020

写兰随笔

高山/文

我与兰结缘始于八十年代末期,那是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后霍春阳老师的一堂课,霍老师示范画兰时曾说“这一笔兰草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化。”那时虽未参透其言中之意,但让我对兰花顿生仰慕之情,由爱兰而画兰,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感触颇深。

我理解的画兰首先要感受兰的自然之美,飘逸俊秀的叶片,高洁淡雅的花容,醇正幽远的花香,从这些感性认知中,再加上自己主观的理解,可以体味到兰的纯洁、高雅和超凡脱俗,似乎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中“君子”的一切优秀品质,就是古人常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大自然“心源”就是内心的感悟。

《一香已足压千红》33cm×33cm 2020

中国画也特别讲究“师古人”也就是“师传统”,古人总结了非常经典的技法规律,能让我们学有正轨。比如画兰要遵循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构图法则,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兰花的生长和美学的规律,更包含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学习。

所以,我觉得“写兰”最理想的状态是“先师古人,后师造化,再得心源”。就是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观察自然,再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艺术上自然也就形成了自身的风格。

我们常说“画如其人”,要想将兰花画到很高的一个境界,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包括人格上要具备君子的品性,这样作品是真情流露,才能从“画兰”的技术层面进入到“写兰”的精神层面。

《心怀万卷香》136cm×23cm ×4  汉砖拓“富贵”2020

清代国画家石涛在一幅墨兰册页中题到:“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当初多食肉”,这诗的大意是从十四岁开始画兰如今已画到五十六岁了,还没达到写兰的境界,作品不过鱼目混珠而已,虽然名气大但笔墨不够高,早知这样,不如当初放任自己多食肉,何必要保守这番素心。这首诗貌似诙谐实则表露了石涛画兰的甘苦,可见霍春阳老师当年课上“这一笔兰草……”之说不虚。

近年几乎每天都坚持画兰,但是越画越觉得差距越大,不论技法、笔墨、功力、才气、修养于“写兰”都只能算是门外汉,深感惭愧和不安,心烦气躁之时偶尔读到林清玄所著的《平常心,观自在》顿感释然:“修一颗平常心,观照一饭一花;于平凡中见惊喜,在风波中见定力;平常人生,柔韧又自在。”原来我所追求的“写兰”写的就是这一份平常心。

2020年8月8日于山泉馆



责任编辑:桀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