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毛笔写字离不开砚台,必须不断地往砚台内注水,以保持墨汁不干。最初古人使用各种形状的水壶、水盂注水研磨,然而,用这些器物往砚台中倒水时,水的流量往往很难控制,于是,聪明的古人在水壶、水盂的基础上发明了便于控制出水量的砚滴。所以,砚滴的设计和使用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历史上,砚滴的使用方法有若干种,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就是都使用了气压原理。从结构上看,所有的砚滴都有三个共同点:一是身形小巧,腹内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较高的位置上有一细孔,倾倒时,可以滴出水来;三是背上有一个圆孔和腹相通,圆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状器。通过触觉来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来监控砚滴的出水量,再结合虹吸原理,最终获得适合研墨的出水量。这样的精巧设计考验着人融合自然之力对器物的把控,同时又赋予器物“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灵性,更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怀。
砚滴始于汉代(推断),盛于明清,多采用仿生造型,取材自然,形态各异,妙趣天成,且古雅别致,寓意美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因此传承至今的砚滴类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鉴藏价值。如今,砚滴这一文房用品虽然仍为一些文人雅士所使用,但总体而言,其观赏和收藏价值已经远超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