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社火表演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元宵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明代诗人王廷陈的《燕京元夕曲三首》描写了当时北京城元宵节盛况,其中一首这样写:“大道朱楼锦绣围,歌钟万户竞春辉。楼前火树嶙峋照,化作红云片片飞。”
元宵节赏灯源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而真正作为习俗固定下来则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也都挂灯,从此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那时,仅元宵节一天张灯,到唐代改为三天,宋代增加到五天,明代则长达十天。明代《帝京景物略·灯市》记载:“而上元十夜灯,则始我朝,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今北都灯市,起初八,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也。”也就是说,明朝时北京的灯节,从正月初八上灯到十七落灯,持续十天,蔚为壮观。
《帝京景物略·春场》还记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二里许,为明代张灯区域,“灯市口”之名由此而来。《日下旧闻考》也这样记载:“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
明代元宵节时,京城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灯市上还有笙箫鼓乐表演、杂耍以及放烟火的小摊贩等,五颜六色的烟火与彩灯相映成辉,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