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文昌院中收藏有一只清乾隆御制诗文七佛钵,它曾经是乾隆的心爱之物,乾隆甚至为它赋诗一首,其由来也颇为传奇曲折。
颐和园藏清乾隆青玉七佛钵钵体外部细节图
清乾隆青玉七佛钵的来历要从开元寺供奉“浮海石像”讲起。据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通玄寺(开元寺旧称)为吴大帝孙权夫人舍宅置。晋建兴二年(314年) ,于郡东南二百六十里沪渎口,渔人夜见海上亮光通天,第二天有两个神石浮上水面,大家都以为是水神!信士朱膺及东陵寺僧众将神石迎入郡中,到通玄寺前,数百人牵拽也挪不动,于是众人决定就把神石安放在通玄寺,此时再挪动神石,它就好像瞬间变轻一般,被众人请入宝殿。此后七日七夜如神明显灵,光照不绝。梁简文帝制《石佛碑》又称《浮海石像铭》 ,刻于像背。
晚唐诗人皮日休(字袭美)在《开元寺佛钵诗》序中记载,神石安放好七年后,沪渎渔人又在沙滩上捡了一个石钵,带回家做容器存放荤腥后,见外壁有佛像显现。渔人觉得是浮海而来的佛像遗物,赶紧送到开元寺供奉。皮日休有感而发写下《开元寺佛钵诗》寄赠好友陆龟蒙,诗云:
帝青石作绿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拘律树边斋散后,提罗花下洗来时。
乳麋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从此共君新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
陆龟蒙收到来信后,与皮日休唱和诗词,作《奉和袭美开元寺佛钵诗》,诗云:
空王初受逞神功,四钵须臾现一重。持次想添香积饭,覆时应带步罗钟。
光寒好照金毛鹿,响静堪降白耳龙。从此宝函香里见,不须西去诣灵峰。
诗中引用乔达摩·悉达多参悟无上正等正觉,即无上的智慧及觉悟,立身成佛典故。悉达多放弃六年苦修,到尼连禅河洗去身上尘垢,接受了牧牛女乳糜供养后,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直至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立身成佛,从此称释迦牟尼。四大天王供养金钵奉其进食,被看淡五欲六尘的释迦牟尼拒绝,认为太过贵重。四大天王又供养了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磲钵,释迦牟尼认为都不合适,便以神通将四钵合一为青石佛钵,后将青石佛钵一直带在身边。因此,青石佛钵的诞生也就成为了释迦牟尼参悟无上正等正觉,立身成佛的象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苏州开元寺写下《开元寺咏古》,诗云:
开元石像钵,云自海中浮。铭纪简文帝,序传皮日休。
偈如演七佛,境即是三洲。拟上庋经阁,因之从远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