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这个“磨喝乐”娃娃与我们现代人玩的Molly娃娃一样,都是同一个原型,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角色、服饰,从而发布出不同的系列。“磨喝乐”娃娃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它是梵文的音译,“磨喝乐”的原型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传入中国后,经过一番汉化,从之前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变为了可爱的儿童形象。这一来是为了在乞巧节供奉牛郎、织女,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宋代人绵延子嗣的美好愿望。
不过宋代人很会玩,这个“磨喝乐”娃娃可不是买回家以后,找个架子放置起来欣赏就行了,他们是真的把这个“磨喝乐”娃娃给玩起来了!“磨喝乐”娃娃不仅可以搭配不同的服饰,还可以调节它们的姿态哦!在乞巧节那天,为了增加节日的娱乐性,宋代人让自己家的孩子模仿“磨喝乐”娃娃的造型,然后再表演节目,大概类似于“超真实扮家家酒”。
据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目侯罗之状。”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得更详细了:“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大胆想一下,在宋代的七夕节,一群打扮得像、神态也像“磨喝乐”娃娃的小朋友们,手里拿着“磨喝乐”娃娃,欢声笑语地走街串巷,这也太欢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