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艺品中最晚形成的著名品种是珐琅,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杨晓君 摄
在首都博物馆有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器物——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底8.2厘米。
瓶的外壁珊瑚红釉铺地,均匀光润,呈色红中闪黄,色泽稳定。珊瑚红地上用蓝、绿、白、金红等珐琅彩料,绘制碧桃花、翠竹、鸟、蜜蜂等纹饰。腹部和颈部共绘两只小鸟,一只栖于竹枝上,另一只展翅于空中,摇首啼叫,蜜蜂在盛开的桃花间飞舞,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珐琅彩瓷耗工费时,彩料大多依赖进口,烧造极其珍秘稀少,传世品罕见。所见如此瓶形制纹饰,国内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