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色、碎花、波点元素齐出 “男友风”早就流行
如果是熟悉唐朝文化的人,一定一眼就认出,《唐宫夜宴》中演员们服装配色不就是唐三彩最经典的配色吗?唐三彩的配色主要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蓝、黑等釉彩。将绿色、黄色定为主色调,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色,演员们穿起来,艳丽又不俗气,满满的高级感扑面而来。
唐代女俑的服饰最主要有三种样式:一是齐胸襦裙,二是胡服,三是男装,舞台上演员们所穿的就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对襟齐胸襦裙。唐代襦裙装样式多样,仅襦衣的领型,就有圆领、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以及各种形式的翻领(和现在的海军领有几分相似)。
虽然这种时装在整个唐朝都非常流行,但从不同时期陶俑服装的细微变化,还是能看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存在明显的着装区别。唐初仍延续前朝的着装风格,女性流行穿交领窄袖的襦衫,齐胸束腰长裙,肩搭帔帛(有点类似现在的披肩)。陕西礼泉昭陵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帷帽女骑俑,身穿乳白色襦衫,外套装饰红色花纹彩绘的半袖,下身是淡黄色条纹长裙。这身打扮,走的是现在流行的“小清新”风,再配上她那顶时尚的“渔夫帽”,走在大街上想必一定是吸睛无数的。
到了盛唐时期,随着经济快速繁荣,女性的生活变得悠闲散漫,所以袖口变得日益宽大,大有如今拖地礼服的气势,以至于《新唐书·志十四》中记载官方有规定“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这个时期不仅裙子越穿越大,领口款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开得很低的袒领。如方干《赠美人》:“粉胸半掩疑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半胸酥嫩白云绕”等诗句,描写的都是此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最大胆的装束,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开放及自由。
不过,如果你把袒胸和唐代女性流行装画个等号,那就太片面了。其实,袒胸的风尚到了安史之乱后期就慢慢消歇了。中晚唐时期整体女性着装风格慵懒闲散,束裙位置降至胸部以下,并且露出作为内衣的抹胸,外罩宽大的纱縠(一种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有皱纹的纱)。
唐代裙的色彩也很丰富,以大红色为多,处处透着自信和大气的盛唐女性将色彩美学玩到了极致,艳丽的撞色搭配美得不像话,而且这些配色现在穿也一点不过时。比如这个犹如超模定点造型的三彩釉女俑,蓝绿相近冷色搭配,一条黄色披肩直接点亮全身造型,极有韵味。高腰线这种时尚秘密也被她掌握,直接将腰线拉到胸口,什么“胸以下全是腿”都弱爆了,因为人家追求的“头以下都是腿”的视觉效果。
类似的还有这个戴帷帽骑马女俑,橙色的短袖加上薄荷绿的长袖内搭,两种颜色碰撞清新又明媚,下穿条纹长裙,显瘦又有气场,加上带薄纱的高顶帽,显得高贵而神秘。这种帽子叫帷帽,男女皆可戴,女用帷帽还会在网帘上加饰珠翠,美貌发挥空间非常大。帷帽在唐朝非常流行,到武则天时,不论宫女还是民妇,骑马外出多戴帷帽,《旧唐书·舆服志》里记载称“帷帽大行,幂(罒离)渐息”。唐高宗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还曾下敕禁止。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又重新流行了起来,一直沿用到明代,时尚生命力不是一般的强。
对于追求新意的唐代姑娘们来说,光玩纯色搭配显然不够,陶俑们都非常敢穿,什么“三色原则”根本不存在的,把颜料板穿上身又怎样?虽然色彩多了点,但因为遵循同色系渐进原则,搭配出来却很和谐。不仅配色大胆,波点、条纹、碎花……时髦的元素也一个都不能放过。
唐朝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皇族本身也具有少数民族血缘,所以胡人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在中原地区被效仿,正如唐代元稹在《法曲》中所描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现在出土的大量陶俑中,头戴浑脱帽、窄袖紧身、腰系革带、脚穿胡靴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女性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中唐以后,胡服风气逐渐消解,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又盛行开来。
现代女性穿衣的“男友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曾流行过。初唐、盛唐墓葬中大量出土穿男装的女俑,她们笑容自信,酷感十足。穿男装无论在宫廷或贵族女性还是市井百姓都有出现,《中华古今注》中记载:“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靴、衫、帽,内外一体也。”女穿男装,一部分源于当时社会自由、开放、崇尚个性的风气,而且唐代女性可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她们打球、骑马、射猎、郊游,生活丰富多彩,像打马球这样的运动,繁复的长裙自然是不方便的。不过这种时尚流行时间并不长,安史之乱以后至晚唐便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