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没完没了”的《唐宫夜宴》里还有啥秘密?(组图)

“没完没了”的《唐宫夜宴》里还有啥秘密?(组图)

2021-03-15 09:37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发量不够假发凑 “丸子头”有多种扎法

说完了演员们的服装,再来看看她们的妆容和头饰。《唐宫夜宴》中的发型为改良版的惊鸿髻。所谓惊鸿髻,又叫惊鹄髻,是将头发拢至头顶,分两股绾成鸟展翅欲飞的样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称“魏宫人好画长眉毛,令作蛾眉、惊鹄髻”,可见惊鸿髻由魏文帝时期宫中少女创制,多展示女子的青春朝气蓬勃,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很受欢迎,如这位梳惊鸿髻的女俑,抿嘴带笑,看得出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从实物出土的唐代女性陶俑来看,她们的发型可以说丰富多彩,标新立异,让那些满脑子奇思异想的Tony老师们也自叹弗如。唐朝女子的发型有一百多种,比如双环望仙髻、单刀半翻髻、惊鸿髻、双螺髻、丫形髻、回鹘髻、峨髻、倭堕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其中以高髻所占数量最多,有的发髻竟然能高出面部两倍以上,可以说相当夸张了。对于这种奢靡之风,唐文宗曾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但并未能挡住唐代女性坚持“我的头发我做主”。高髻一直到晚唐时期仍颇为流行,晚唐元稹有诗“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陆龟蒙的《古态》诗中也说道“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有发量的困惑,古代人同样为此烦恼伤身。梳这类高髻需要发量多,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发的方法来解决。有的干脆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或者“假头”。贫穷人家的妇女无力购买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别人借用,名曰“借头”。原来,古人的发量也没有《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这么“惊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妇女就用假髻装饰,到了唐代更是使用很广,就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也会借助假发来增加美貌,据《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有时候,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你不得不服。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没有头发的“假发”。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纳村古墓群,编号第二零六号张雄夫妇墓中,曾出土了两件薄木质胎底假发髻,其中有一款漆木制假发髻呈螺旋状,发丝精细匀称。此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还有一款外涂黑漆,并绘有细致的花纹,状如“半翻髻”,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这座墓出土的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

唐朝对外交流广泛,回鹘髻就是从回鹘族妇女中传入中原的发式。安史之乱时,回鹘出兵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回鹘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也互相渗透,唐朝女子吸收了回鹘女子的发型样式,并加以改良。回鹘髻可分为单股或多股,在头上扎一个如拳头大小的髻,有的会再用红绢系上固定于头顶,有点升级版丸子头的意思,毕竟“高五六寸”。精致的唐代女子还会在发髻上根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插上各种头饰,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可以说,在扎丸子头方面,唐朝姑娘们真正达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境界。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