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市场不断上演金融追逐艺术品的金融创新运动。最近,又有企业推出与艺术品投资有关的“首付+保函”的业务模式。这不是艺术品与金融结合最早的案例,恐怕也不是最后一个。究竟这些所谓的艺术品金融化做得怎么样,是否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都成功了?如果不成功,原因又是什么?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景又如何?
近年来,中国市场不断上演金融追逐艺术品的尝试。最近,又有企业推出艺术品投资“首付+保函”的业务模式。在我看来,其本质还是想借助金融的手段分享快速增长的艺术品市场。这不是艺术品与金融结合最早的案例,恐怕也不是最后一个。究竟这些艺术品金融化做得怎么样,是否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都成功了?如果不成功,原因又是什么?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景又如何?
艺术品金融化七个模式
几年来,中国的艺术品金融进行了种种创新尝试,虽然做法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思想都离不开一点:将金融的手段引入到艺术品领域,进而分享快速增长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金融化的本质是试图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投资工具。严格来讲,“艺术品+金融”并不是金融本身的创新,而是金融的对象崭新而已,是现有金融手段在艺术品上的运用而已。到目前为止,艺术品金融化大致有以下几种尝试:
以“银行理财产品”形式出现,如2007年某银行推出“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因为这家银行不少高管对艺术品情有独钟,有的甚至自己就搞些收藏。为什么是从银行开始呢?因为银行有销售渠道,开发艺术品理财产品具有天时地利人和。
以“艺术品银行”方式出现。2007年,北京一家美术馆推出了一项“艺术品租赁”业务。客户只要按规定支付租金,就可以从美术馆里租走作品,用于放置家里、办公场所或会议现场等。其性质类似于银行存贷业务,因此该项业务也被称之为“艺术品银行”。
以“艺术品期权”面目出现。2009年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推出了一项名为“艺术鉴赏计划”,类似金融里的“套期保值”。其做法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协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其选定的艺术品升值,则客户仍可以按之前约定的价格购买该作品。客户只要交一部分保证金就可以把画作拿回家,一年以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性质有点类似期权概念。
以“信托产品”形式出现,这是迄今为止,艺术品金融化过程中使用得最广的一种方式。其做法是由信托公司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之后聘请专业的艺术品投资顾问进行投资。
以“艺术品投资基金”方式出现。严格来讲,信托产品尚不能称为基金。2010年以来,市场才真正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其模式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投资人与基金管理公司签署协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其具体方式多为契约型基金。这一方式规模目前暂时比不上信托产品。
以“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方式出现。该模式采用股票竞价交易方式。只可惜这种模式如昙花一现,目前在政府介入下进入严厉的整顿阶段。
以“首付+保函”方式出现。2012年5月份,一家经营艺术品的公司在北京推出了“首付+保函”的业务模式。其做法是,投资者如果想得到指定艺术家的作品,在该公司取得确认后,再与投资者签署艺术品订购协议,投资者只需支付10%首付款和3%的手续费。投资者拿到作品以后有几个选择:一是委托公司进行代售,无需支付剩余90%的款项,公司按升值部分收取10%佣金;二是选择持有,支付完剩余90%价款后,公司出具防伪证书,并承诺三年后回购;三是退订,退回首付款。
艺术品金融化为何步履艰难?
总体来看,艺术品金融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大部分的实际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设想,开展得并不顺利,有的还比较艰难,有的甚至无疾而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
首先,谁参与和发起艺术品金融化很重要。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而艺术品金融化直接涉及到资金融通,关系十分微妙,发起人是谁也就成为是否取得投资者信任的重要因素。艺术品金融化的发起和运作主体大致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第二类是艺术品市场运营者,如拍卖公司、画廊、艺术品经营机构。第三类是艺术品投资管理机构。比如基金管理公司,艺术品投资顾问公司。这几类参与主体,各有优劣势。
金融机构有客户和渠道的优势,但没有艺术品经营人才,管理能力有限。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并不是银行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而只能再通过专业顾问来进行。原因在于,银行本身并无艺术品管理资源和能力,或者说能力有限。它的优势仅在于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此外,艺术品本身属于高端领域,受众面窄,与银行客户的大众化有天壤之别,银行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缺乏打理这一业务的团队,与其他业务相比,这项业务可谓费力而不讨好。现在不少银行有私人银行部,服务的对象是高净值客户,银行也知道于艺术品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遗憾的是,银行不知道怎么做。
艺术品市场运营者贴近市场,了解市场,但缺乏金融操作经验。无论是拍卖公司、画廊、还是其他艺术品经营机构,他们作为中介机构,联系着卖家和买家,在市场信息上有天然的优势,知道谁的作品、什么作品更容易卖出去。他们在销售艺术品方面是专家,但是让他们与金融对接,有点勉为其难。当这些机构以金融化方式出现的时候底气多少有些不足。他们最多成为艺术品金融化的一个配合者,而不是主角。保利和华辰拍卖公司曾参与了艺术品基金的发起,他们的作用是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真正的掌控权并不在他们手里。曾有国内专业做画廊的机构计划发行艺术品投资基金,最后的结局是难产,发行并不顺利。从艺术品经营机构向艺术品金融化转身并不容易。
艺术品投资管理机构专业性强,有人才和金融经验,但缺乏过往业绩,难以取得市场信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以艺术品投资管理机构为主体发起的艺术品金融化其实更能代表未来方向。他们最重要的优势是人才资源,投资者把资金托付他们管理,收益与他们休戚相关,从制度上更能激励他们勤勉工作。唯一的遗憾是,这种机构往往缺乏过往业绩的支撑,在投资者中间缺少了一点实际的号召力。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投资者更愿意去购买信托产品而不太愿意接受契约型基金的原因。
由于艺术品市场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的时间并不长,各个参与主体一旦推出一款产品,他们自身的缺点就会暴露无遗,并成为业务发展的障碍。相比较而言,银行、信托公司更容易取得信任,因为多年的品牌和服务在那里。而拍卖公司、画廊、艺术品经营公司、艺术品投资管理公司当前还缺乏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品牌。总之,艺术品金融化正处于构建的时期,需要持续的探索、筛选和扬弃,这个过程还需要5-10年的时间。
其次,艺术品金融化产品是否符合市场实际很关键。艺术品金融化设计的产品就是要寻找出需求点,但是要真正抓住投资者的艺术品需求实在太不容易了。从银行艺术品理财产品到艺术品银行,到艺术品期权,再到“首付+保函”,并没有能真正抓住投资者的核心需求,而只是接近和满足了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需求。
银行艺术品理财产品在银行产品里收益虽然相对其他产品高一些,但是风险却是最大的,投资者并不愿意去冒这个险。银行艺术品理财产品的周期为1年半,从艺术品投资的角度看,周期并不是最理想的,因此,收益也不可能是最佳的。投资者投资这款产品与投资其他理财产品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大,也就是说他获得的艺术附加价值并不高,对于投资者而言,艺术品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这恐怕是他们不愿意购买这一产品的一大原因。
艺术品银行实际就是一个租赁业务模式,对于发起的画廊主体而言,有金融的成分在里面,它巧妙利用了艺术家资源和某些需求开发了这一业务。但这个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还是艺术品定价问题。客户一旦要租赁一件作品就要按天数支付租金,因此,艺术品的定价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市场一个交易达成一定是双方确认了价格,但在这一模式里艺术品的定价主要由画廊决定,客户难以判断价格高低。更重要的一点是,艺术品租赁需求并不能成为一种常态,而只是一种临时需要,不是一种持续需要。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模式或许可以做下去,但空间会很有限。
艺术品期权从产品设计初衷来看,是想留住客户或者想把客户往艺术品上引,表面上给投资者提供了投资艺术品的机会,但产品设计上却是存在问题的。最明显的一点是,未来艺术品升值还是贬值了,谁说了算?我们知道艺术品具有惟一性,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极为困难的,投资者如何知道其选定的艺术品未来升值了呢?即便说从市场机制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起来颇费周折。因此,这款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于只需支付一定保证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的疑虑。
“首付+保函”模式有点艺术品期权的痕迹,但摒弃了艺术品期权的缺点,比艺术品期权更进一步,它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这个模式仍然有它无法解决的难点,投资者怎么去选择艺术家和艺术品?虽然这款产品的主体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但投资者能完全相信吗,这里面就没有风险吗?因此,这款产品要取得成功必须是建立在投资者对艺术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否则,它仍然走不远。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试图让艺术品成为像股票一样进行自由买卖,注定这种模式不会成功。这种模式的设计逻辑初衷是由投资者对艺术品进行定价,但事实是,艺术品的价值由愿意支付价格的那一方决定,而不是由大家预期的份额价格决定。投资者手里的份额最后只会演变成为一种游戏的筹码,谁都愿意自己手中的份额价格高,所以艺术品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高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这种模式存在无法逾越的缺陷。
其三,艺术品领域真的需要金融化?如果艺术金融化产品真的符合市场需求,有利可图,那么必然有其他参与者进来。现在没有其他参与者跟进,说明产品并没有得到大家认可,至少当前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简单地说,金融就是资金融通,一定是一方有资金,另一方有资金需求而需要融资。当某个领域需要发展,而又缺乏资金的时候,金融的参与就会带动行业发展。落实到艺术品领域,我们不禁要问,谁需要资金?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谈论艺术品金融化可能就会偏离了核心。让我们看看艺术品价值链条上的各个参与者:生产者,即创作者、艺术家,他们负责生产艺术品,只与个人艺术才能有关,跟规模无关,因此,他们并不存在扩大规模的问题,不需要金融的支持。艺术品经纪人,比如画廊,如果想做到一定规模,需要预付资金给艺术家,则可能需要有金融支持。再比如艺术品中介机构拍卖公司,它需要扩大规模,需要宣传,遇到好的作品还可能要提前给卖家预付款项,这时候就需要有金融支持了。艺术品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他们有智力、技术、管理经验,遗憾的是,他们的资金可能比较少,把他们拥有的这些因素与资本结合起来就会发挥更多的作用,这时候金融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品领域资金需求并不在生产环节,而是在流通环节。与个人相关的环节里,作为收藏时,金融本着谨慎的原则,介入的可能性不大,剩下的就是作为投资时,金融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作品可能极为有限,因为操作起来周期长,监控困难,现金流不好预测。
艺术品信托与基金
艺术品信托产品和艺术品投资基金,虽占据较大艺术品金融化市场份额,但它们仍面临不少问题。
第一,必须研究解答市场基本理论问题。艺术品投资既缺乏实践积累,又缺乏理论研究。艺术品金融化在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无法予以合理的解答。比例,艺术品为什么可以增值?艺术品如何估值?艺术品价格由什么决定?什么因素影响艺术品价格?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有什么关系?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等有无相关性,如果有,相关性有多大,又是如何影响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这些都是投资者关心的基本问题,如果艺术品金融化推动者无法合理解释,那么投资者就会对产品产生怀疑,更不会盲目去购买自己本来就不懂的领域。而解答这个问题难度很大,最根本的原因是,艺术品市场数据匮乏,缺乏连续性的市场数据可研究;艺术品具有唯一性,缺乏可比性,难以对未来价格走势作出预测。以上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根本解决,艺术品金融化就不会有大的发展。
第二,必须全面准确认识艺术品投资特性。现在人们对艺术品投资的认识仅停留在真伪风险和价格风险层面上。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艺术品金融化的产品均出于这种认识,比如艺术品期权套期保值模式,“首付+保函”模式,都是从规避赝品风险和价格风险出发设计的。不能说真伪风险和价格风险认识不重要,只能说这种认识层次还比较肤浅和片面,没有能抓住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因此,开发出来的产品难以经得起市场考验。究竟应该怎样全面和准确认识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呢?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一,艺术品投资具有高端另类性。其二,艺术品投资具有长期性。艺术品价值增长方式与时间维度有很大关系,时间越长,增值越大,而且增值具有跨越性。一些艺术品金融化产品把投资周期定为一年半载,急于求成的心态一览无遗,最后收益率难以令人满意。艺术品投资一定要有耐性,要有长期持有的准备。这一点跟上述第一点相辅相成。这意味着资产达不到一定标准就不能来投资艺术品,投资了艺术品就要有长期持有的准备。其三,艺术品投资具有高附加值。艺术品投资和其他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区别是,在带来财富效应的同时,艺术品投资能够带来艺术美的精神享受,精神愉悦的满足感是其他投资所不具备的,忽略了这一特性有可能会失去一大批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