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天价艺术品信托贷款存漏洞 "有水分"价格难核实

天价艺术品信托贷款存漏洞 "有水分"价格难核实

2012-06-13 09:18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近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生了一次“地震”。这个地震不仅震出了艺术市场虚假炒作的“豆腐渣工程”,更进一步揭示了以“有水份”的天价艺术品谋取信托贷款这一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

巨大漏洞

这个“地震”是由某地海关针对大量高价艺术品在进关时以低价报税展开追查引发的。据报道,为此不少曾在艺术市场风云一时的“大佬”被约“喝茶”,甚至被拘。其中涉及拍卖行、艺术品货运机构、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当代艺术”推手、艺术基金、艺术信托、金融机构等。但迄今尚未有官方调查公布,究竟事态如何,暂且不表。然而,日前豆瓣网友“一杯生普洱”在网上发表文章,从海关查税涉及到的金融、房地产等人士身上,“推演”出以“艺术品信托”之名圈钱的巨大漏洞。

他说,从2010年以来,国家严格控制房地产公司贷款规模。而艺术基金的钱多得没有地方去!于是事情就这样展开了:有人买些艺术品,通过信托公司做抵押担保,然后再通过银行来发行筹资。一般艺术品投资计划是由银行、信托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融资方)合作进行。银行一般有严格的投资程序,引入信托公司对项目进行第三方监管,要求艺术品投资顾问公司提交保证金等。但是最重要的漏洞是,在艺术品信托中,我们没有对于艺术品收购价格的披露核实机制。因此,可能10万元的作品变成100万元到信托里。实在不行就通过拍卖炒作出一个表面的价格纪录。

凭借这个漏洞,艺术信托、艺术基金和房地产就能“过家家”了。房地产公司可能缺钱,但是可以去拍卖公司买天价的作品。有的拍卖公司一看大客户来了,对于房地产公司说的“分几年期付款”,或者“公开价格远远高于实际成交价格”一类的要求尽量满足。融资方拍下艺术品后,可能钱还没有支付,就将变成了艺术信托,信托再把这件东西拿到某银行抵押,该银行可能又能运作某艺术品基金。一番手续后,信托就能拿到钱,收取9%的利息后把钱给融资方。这样,艺术基金的钱就在银监会和证监会眼皮底下到了房地产商手中。

三思而行

就“一杯生普洱”的说法,一些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他揭示了艺术品信托基金存在三大“漏洞”。

一、从理论上讲,银行、信托公司、融资方、拍卖行可以形成“攻守同盟”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各方都可在其中获得利益。

二、资产评估漏洞难堵。银行放贷时一般会严格投资程序,引入信托公司对项目进行第三方监管,同时要求融资方提交保证金,对艺术品的公允价值估算予以一定折让。但是,这些防范措施堵不住最重要的漏洞——在艺术品信托中,艺术品标的资产估算的“水分”。怎样才能避免艺术品评估机构与融资方的私下默契?怎样识别融资方将标的物拿到拍卖行去炒作虚假的天价,然后来抵押贷款?如果原值2000万元的艺术品被制造成一个亿的拍卖价,纵然打对折放贷,融资方也已赚好了。

三、责任监管难。根据信托行业及其监管机构现有的机制设立,一旦遭遇拍卖公司与融资方联合作假的不道德行为,信托公司的“调查”显得十分苍白。如果拍卖公司、融资方、信托公司串通起来假拍,形式上进行尽职调查,融资以后未按规定使用资金,那么这条利益链畅通无阻,监管方几乎不可能查出来的。而且,银行放贷时手续齐全,一旦坏账,经手人有了回避责任的空间。当融资方投资顺利,如约支付给信托产品利息加本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获得预期收益,这场游戏便能圆满收尾。一旦融资方出现资金断裂,而银行手持的抵押物又是价格虚高的艺术品(不像地产信托,土地价格有相对公允的参照),普通投资者血本无归就是结局。

当然,上述观点仅为理论上的“推演”,而非对现下艺术品金融产品的普遍评判。但至少我们在可能存在的漏洞还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前,还需要三思而行。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