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拍已然到了收官阶段。伴随着艺术市场的大幅度调整,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春拍的主调变了,就像古董挂钟的钟摆一样,从前两年的那一头摆到了新的一头。以本版所报道的南方拍卖公司来看,突出地域性的特色拍卖,是他们应对市场调整的基本策略。这与前两年的情况大不相同。
前两年,艺术市场最显而易见的倾向是艺术品价格的快速飙升,由此带来的是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在这一背景下,拍卖公司尤其是那些在海内外各霸一方的“领头大哥”陷入数字迷思,倾全力追逐天价纪录,追求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随之而来的,是南方拍卖公司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也追逐高价拍品,打全国牌、国际牌。
对南方拍卖公司而言,从前两年打全国牌,到今年春拍打地域牌,钟摆又摆回来了。有意思的是,类似这样的摆回来还可以找出许多:
拍卖公司从前两年拍卖注水,一味追求数量与规模,导致拍场充斥质量平平的“熟面孔”,拍卖底价却扶摇直上;到如今则收缩规模、控制数量,强调质量,挖掘“生面孔”,调低拍卖底价,乃至力争定位、定价、定向精准;
买家则从追逐天价纪录的轰动效应,在拍卖场上“掐尖”追高,令拍卖纪录迭创新高;到如今关注艺术品的价值,在拍卖场上变得十分理性,即便是竞投成千万上亿的作品,也以尽可能小的竞价阶梯出价;
而市场上流行的理念,也从公开鼓吹资本决定论,突出艺术品的商业属性,强调拍品的市场价值、投资价值与资产配置价值;转而强调作品的艺术本质,强调其艺术的审美价值,强调其文化内涵;
这一切又导致市场趋势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前两年行情两极分化严重,高价拍品受到追捧,使全国、全亚洲与全球的艺术市场通过市场整合趋于一统;如今市场更强调艺术品的多元价值,强调艺术的时代性、地域性。
难怪南方的拍卖公司会不约而同地大打特色牌、地域牌。其实,在香港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在今年大打亚洲牌、国际牌,说到底也是一种基于香港市场的地缘特点的特色牌、地域牌,更是对艺术品多元价值的探讨。
追根寻源,艺术市场钟摆的两极摆动,是其市场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结果;与此同时,强调国际性与强调地域性,也是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艺术市场最基本的悖论。可以预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市场的钟摆会在全球性与地域性的两极之间来回,而拍卖行的康庄大道,应该是国际分工下的专业特色、全球化融合中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