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全球金融环境与市场投资业危机四伏,动荡的欧元区更是焦头烂额,终端艺术市场却依然生机勃勃。有报道称,刚刚结束不久的巴塞尔艺博会(6月13日到6月17日)充分表明,面对目前的全球经济问题和各大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管理的举动,艺术市场走向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个人财富分配方式
巴塞尔艺博会上,马克-罗斯科创作于1954年的大幅橙色画作“Untitled”(无题)标价7800万美元。这不但是对市场行情的一个陈述,也是反映艺术品投资信心的一个风向标,至少表现在艺术产业的高端市场中。通常来讲,如此罕见的佳作名品很少公开出现在人声鼎沸的艺博会上,但是由于月初罗斯科的一幅“Orange,Red,Yellow”(1961)在佳士得拍卖行收获8690万美元的成交佳绩,瑞士私人藏家的心也活了。
Marlborough当代画廊的画廊主AndrewRenton这样总结巴塞尔艺博会上的表现:“最好的艺术品一定是值得考验的。本届艺博会,参展作品的质量水准符合高端市场的标准,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不安的时代里,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2008年以来,20件顶级艺术品中有11件最终在拍卖行成交,其中包括3件最顶级拍品,均在2010年以后被拍到1亿美元以上。艺术家个人的拍卖纪录也在不断刷新。6月27日,在伦敦佳士得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上,巴斯奎特的一幅“Untitled,1981”以1290万英镑(合20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轻松打破此前在纽约菲利普斯拍卖行创下的1630万美元拍卖纪录。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的作品“LeRosedubleu(RE22)”(1960)拍到了2360万英镑(合3680万美元),再次刷新了一个月以前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创造的3650万美元拍卖纪录。
曾研究过艺术品交易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本杰明-曼德尔(BenjaminMandel)对比了全球经济状况以及艺术品市场后得出结论:艺术投资是富人可以用来发大财的。“如今,全球经济与艺术品投资购买之间的历史性关系再正常不过了,富人们花在艺术品上面的钱都只占他们钱包的一小部分,也许只是他们手里的闲钱而已。”
自2008年开始,财富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2011年,高净资产个人的水平达到了1100万美元,根据凯捷集团财富管理发出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些人手中持有的净资产有可能高达42万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拓宽,不断改变,高端艺术市场风光无限,而中低档艺术品则水深火热。在最近举办的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会上,米罗的作品“Peinture(EtoileBleue)”(1927)以2360万英镑高调成交,但是品质相对较低的作品却表现平平。
财富地域集中
另外,财富地域集中性也逐渐凸显,这多少受到了传统投资模式的影响。新式经济投资方式伴随着很多不确定性,或者可以说是尚未成熟,富人们就会花更多的钱去买奢侈品,其中就包括艺术品、珠宝、红酒及名车。根据巴克莱财富管理公司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全球2000位有此类投资喜好的首富中,18%的人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及沙特阿拉伯(同占17%),巴西人约为15%;相比之下的美国就稍显逊色,仅占5%,他们更倾向于传统投资。
中国及卡塔尔的买家奢侈品投资水平如下:他们占有着25%份额的全球拍场上最贵艺术品。私人洽购方面也是风起云涌:2011年,有媒体曝出,塞尚的《玩纸牌者》(1893)以2.5亿美元的价格被卡塔尔家族购得。然而,急剧扩张带来的问题也无法避免。18世纪的一件乾隆花瓶在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被叫到了5160万英镑(合8300万美元),但买家至今没有付款。
尽管涌现了很多新兴买家,但大部分人依旧遵循着传统的投资理念:出处、罕见度、品相、来源及市场需求。2008年以来,有10件拍品来自同一个著名卖家。艺术品投资专家ClareMcAndrew认为:“2006年到2008年是一个繁荣期,人们愿意为他们买的东西冒风险,但是现在他们却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更感兴趣,在这种水准下的艺术品通常都是稀有的,同时,参考其他人成熟的投资案例能够有效降低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比如‘别人在买什么、哪些艺术家的作品更适合投资’等等”。
“出身”的力量
2007年,在苏富比拍卖行,罗斯科的作品“WhiteCentre(Yellow,PinkandLavenderonRose)”(1950)充分证明了“出身的力量”。该作品曾属于大卫-洛克菲勒的收藏。由于拍卖收益将用于慈善,所以洛克菲勒同意拍照并刊登在Art+Auction杂志上:该件拍品成交记录为7280万美元。第二天晚上,佳士得拍卖行也卖掉了一幅质量相当的罗斯科画作,最终以2990万美元成交。阿奎维拉画廊老板、佳士得拍卖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前负责人MichaelFindlay所著《艺术的价值》一书中指出,像这种“出身”的作品是十分罕见的,他认为“如果一件作品足够伟大,对出身的考量也不是必须的,它为艺术品的价值加分不少,因为买家会对名气大的作品炫耀几分。”
“多胞胎”、“独生子女”“蓝筹股”谁更受宠
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一定就是“纪录专业户”:截至目前,上拍拍卖行的三幅顶级作品均为系列作品。2010年2月,贾科梅蒂的作品“WalkingManI”(1960)在拍卖行以6500万英镑(合1.043亿美元)的价格成交,而该作品仅为8个版本中的一版。3个月后,毕加索创作于1932年的“裸体,绿叶,半身像”拍出了1.065亿美元。今年5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895)一举成为艺术品拍卖史上最贵的拍品,成交价格高达1.2亿美元。当然,这一幅《呐喊》还有其他三个版本。
尽管《呐喊》有四个版本,但是其他的版本不是在公共博物馆就是没有流入艺术市场。Findlay认为:“供需关系影响着买家抬高价格,莫奈的‘干草垛’有很多,但是想买到其中的一幅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所有版本都收藏在艺术机构中。”“限量提供”的艺术品助燃了艺术市场中的巨大需求。“如果一件艺术品存在私人藏家手里,至少需要30年时间才能完全融入市场流通中,并且这种供需关系能够在市场中起到推动作用。
由于其他投资项目一片混乱,蓝筹艺术品就成了新宠,且发展势头迅猛。在巴塞尔艺博会上,格雷画廊的老板AndrewFabricant警告说:“艺术品的流动性更加灵活便利,也能通过不同货币进行交易。”然而,本杰明-曼德尔警告说:“尽管艺术品中的蓝筹股被看作是投资的‘第二天堂’,但从长远趋势考虑,他们的表现远不及其他门类投资市场。”
艺术品投资与回报
艺术价值投资很难有迹可循:艺术市场包含了一系列的细化市场,每一类都有自身特点。然而,根据公共拍卖数据分析,曼德尔发现“艺术品的长期回报特点并不符合好的投资项目的定义——平均回报率偏低,大概为2%到3%,而且这种投资回报的不稳定性颇高。”他认为,艺术市场其实可以用“炫耀性消费”的理论来理解。“艺术品交易不仅仅包括作品的质量和价格。如果一件作品挂在墙上,就会有买家产生‘消费冲动’。他们也能从付钱这一行为上获得满足。”
曼德尔极不情愿的对艺术市场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如果贫富差距逐渐加大,那么你或许应该考虑在高端市场寻求利润突破。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你希望通过购买艺术品来保障在其他资产投资上亏钱,一旦全球经济恢复正常,这种趋势是否会影响自身发展就不得而知了。”
必须考虑的是,地域繁荣与艺术市场积极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绝对不是一个新现象。1990年,日本报业大亨RyoeiSaito豪掷8250万美元在佳士得拍卖行买下梵高的“加歇医生画像”(1890),相当于现在的1.45亿美元,也就是说,这是当时在拍卖会上最昂贵的艺术品。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一批新藏家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到了1991年,由于日本房价的全面瓦解,艺术市场的发展脚步突然停滞,原本根深蒂固的艺术市场进入衰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