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机构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在目前拍卖主导的艺术市场里,一家艺术机构要综合多少功能于一身才能产生自己的影响力?美丽道国际艺术俱乐部艺术总监张英剑认为,与功能相对单一的传统画廊相比,产业化连锁综合艺术机构的出现是必然现象,脱离艺术界的局限,它更能参与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商报:“美丽道”进驻北京之前已经在海南成立多年,最初在海南经营艺术机构是怎样的情况?
张英剑:海南的机构并不是专一的画廊功能。除了举办画展,它还是海南的文学艺术家联谊会的活动场所,并且包括文学、诗歌、音乐、演艺等多种艺术的展示交流。工作涉及的范围也不单是艺术界,还包括文化界、文联、海南省宣传部等,是个非常综合的机构。
商报:北京的“空间”当时是如何定位的?
张英剑:当时我们准备按照专业画廊进行定位,并与海南的画廊有所区别,但纯粹的画廊从功能上有一定局限性。北京的专业画廊很多,但多数画廊的情况是,观众看完作品后只能离开,画廊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如何留住客户。回顾最初欧洲画展的起源其实是沙龙和聚会,不单是欣赏作品。所以我们在北京最终选择了艺术中心的形式来提供一个更加多元的平台。
商报:美丽道上个月在新的空间成立了国际艺术俱乐部,在您看来艺术俱乐部与当下出现的众多高端会所有哪些区别?
张英剑:这几年各种会所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会所文化,是精英群体的一种聚会和交流。这些会所更多的作用还是给客户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我们会对会员和客户进行针对性服务,比如两至三周做一次讲座,包括艺术品的欣赏、收藏和投资。和一般会所相比,我们更专业,是立足于画廊、艺术基础之上的俱乐部。
商报:经营这样针对高端人群的俱乐部是否会将公众拒之门外?
张英剑:我们不拒绝任何人群。新空间一层做定期的主题展;二层是会客的地方,也有我们长期合作艺术家的作品展示,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并且有工作人员做讲解。可能普通大众只是对这种专业的俱乐部好奇,想去了解,并不会参与,不过这都没有关系。
商报:美丽道从创立之初就提出连锁画廊的概念,您觉得画廊连锁化对当下的艺术环境有着怎样的意义?
张英剑:连锁画廊其实是一个文化产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画廊,可能在学术上做得很高,但是在产业化、市场推广上可能有一些局限性。选择连锁店的形式,更多是出于文化传播上的考虑,不只是为了扩大生意。
商报:您认为现在国际上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和接受是一种什么程度的水平?
张英剑:中国有很多在观念和材料使用上很国际化的艺术家,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就架上艺术来说,由于源自西方,所以我们一直对西方如何看待我们的架上绘画存在疑虑。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主动积极地向国际推广。比如我们在巴黎选择了奥塞美术馆旁边的一块地方定期做我们的展览。到中国了解艺术的外国人太少了,如何让世界了解我们的艺术,更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推广。
商报:针对当下画廊多数是各自为政的情况,您如可看待在目前中国画廊生态中艺术机构企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张英剑:这几年的艺术环境,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市场的形态,拍卖行在市场形成中的作用远远超出了画廊,什么原因?拍卖行有企业化的运作,它有能量真正把艺术推广出去,当然它还有很多弊病。我认为在中国目前整体大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有这种大体量的感觉。艺术机构产业化就是要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真正能在文化和市场上产生影响力。
商报:基于艺术品的特殊属性,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流水线的重复创造?
张英剑:其实这个事情在艺术家那早就发生了,甚至画廊或者说是拍卖市场的这种需求催生了艺术家那么做。这点我认为永远都是一个问题,只不过要清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规避这个问题,产业化并不是要迅速地把一些艺术家或者作品推向市场。
我们现在做一个综合机构的原因,是看到一个纯粹画廊的局限性,但画廊本身是一个很正规的行业,真正对艺术家和作品的运作还是要按照市场的规矩,从传统画廊功能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