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9年巴蒂斯塔下台以来,古巴的时间便好像停滞了一般,卡斯特罗政府的“限建令”使得私人住宅几成绝响。然而,正是人们印象中的“保守封闭”构成了古巴最完美的保护壳——当多数拉美国家的历史建筑都被大卖场或咖啡馆所取代时,现实中的古巴反倒是因祸得福,近半个世纪的封闭为民族传统与异国情调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古巴式建筑美学。
兼收并蓄
古巴首都哈瓦那是20世纪建筑风格的集大成之地,这座“被时光遗忘的老城”汇集了艺术装饰、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等诸多流派的代表作。19世纪中叶的哈瓦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充满异国风情的室内设计即是其黄金时代的最佳注脚,从希腊大理石地板、西班牙瓷砖、意大利镶金木框镜到巴卡拉水晶吊灯,可谓一应俱全。来自欧美诸国的家具、油画、雕塑及奢侈品被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哈瓦那岛原产硬木家具对新古典主义与洛可可风格的重新阐释,却也是自成一体,于天然中见奇趣。
摄影师阿德里安·费尔南德斯的公寓即是一部向19世纪古巴建筑史致敬的诚意之作。高高的天花板、流动的空间感、装有可调式百叶窗的客厅墙……无一不是西班牙早期殖民者所特有的印记。木格对光线的过滤作用使得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变得模糊,与盛行于19世纪中叶的庭院式画廊可谓一脉相承。
同样落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建筑师鲁道夫·弗伊的公寓,带露台的客厅构成了公寓的重心,客厅四壁均贴覆陶土瓦,且配有落地式百叶窗。名为“公寓”,实为集数代人心血的收藏室:来自古巴当代艺术家的油画及陶器、19世纪的哈瓦那硬木家具、欧洲曲木扶手沙发、于远洋旅行途中淘得的工艺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可谓再典型不过的哈瓦那风格,不过,无论个人喜好如何千差万别,摇摆古董椅始终是150多年来古巴人不变的选择。
热带现代主义
随着17世纪初大宅院的兴起,古巴的当代建筑设计史亦缓缓拉开帷幕。就整体造型而言,古巴式豪宅可谓西班牙庭院的翻版——以中央庭院为核心,整个院落呈众星捧月之势。西班牙风格席卷拉美之际,反倒是恶劣的自然条件——烈日、暴雨加飓风——铸就了独一无二的古巴细节:装有可调式百叶窗的客厅墙壁、色彩斑斓的房顶横梁、环绕庭院而建的曲形画廊……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庭院式画廊,既可遮风挡雨,又可彰显主人的不凡品味。哈瓦那的大家族喜欢围坐于宽敞的画廊中,或是大宴宾客,或是煮茶论道,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如今,哈瓦那老城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那保存完好的雕梁画栋之间,似乎仍可窥见昔日西班牙帝国的荣光。
二战末的古巴已稳坐世界头号蔗糖出口国的交椅,欧美诸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新兴市场。彼时哈瓦那的杂志上充斥着美国和法国室内设计师的彩图广告,将国际流行趋势与本土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无疑是一把打开古巴市场的金钥匙。随着蔗糖价格的节节攀升,磨坊主、银行家和政治家的生活也愈见奢靡,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在阿尔门达雷斯河畔遍地开花。无论是巴黎布兹的建筑学院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风,还是威尼斯的水域哥特风,均可在这里找到存在的痕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孟莎顶和老虎窗更是随处可见。
漫无章法的风格大杂烩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城市建筑的和谐感?事实正好相反,建筑设计与室内装饰的无缝对接成就了艺术史上的又一段传奇。以卡马乔伯爵夫人的故居为例,这幢路易十五风格的酒店式建筑即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前身。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笔力雄健的大师画作、精雕细刻的法式家具以及花纹繁复的中国瓷器,黑白照片记录了女主人与温莎公爵夫妇相谈甚欢的场景。由法国设计师梅森·杨森打造的内饰则为谈话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背景:客厅的时髦考究、餐厅的庄严大气与花园的玲珑有致可谓相得益彰。
40年代末,古巴富豪不是移居海外安享晚年,便是在乡村俱乐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后者如今已成为外国使馆的大本营。譬如,由澳大利亚现代主义设计师理查德·努特拉与巴西设计师罗伯托·博乐·马克斯联手打造的50年代花园公馆,昔日为瑞士银行家阿尔弗雷德·冯·舒尔特斯所有,如今作为瑞士大使的官邸,可见历史的轮回亦有妙手天成之处。该建筑并不属于原汁原味的古巴风格,却以热带景观与室内设计的水乳交融而知名。
60年代初,哈瓦那设计师试图对国际建筑风格——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出古巴式的阐释,或者说,他们试图在建筑设计中重塑古巴的民族认同感。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造就了令人震撼的原创作品,亦即在当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热带现代主义”。古巴人成功地证明,古巴可以是现代的,也可以是世界的,但它永远都有一颗古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