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与西方
《书斋清乐》
追溯任伯年的艺术生涯,其艺术天赋首先得自于父亲。任鹤声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肖像画家。他常要求少年任伯年背写访客的形貌,这种博闻强记式的锻炼为其日后迅速提高画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伯年善于观察,勇于动手。他从民间艺术中积极汲取养分。来到上海后,曾到当地天主教会所办的图画馆学习西画,深入了解素描画的基础原理。此外,任伯年勤于练习,外出必备铅笔,以便随时速写人物。他最初的创作追摹明末绘画大师陈洪绶的风格,人物造型带有很强的夸张变形味道,展现出古意盎然的旨趣。他留下了大量线描作品,如《书斋清乐》《焚香诰天》《禅杖罗汉》等,用线娴熟,收放自如,展现了他学习古人的心得。
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一系列独具文人画特点的作品,既体现了他过人的领悟力与想象力,又展现了他擅于将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艺术才智。作为终身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任伯年长期浪迹于上海滩的“十里洋场”,面对这个新兴工商业大都会对艺术更为广泛、更为商品化的需求,任伯年始终不忘从自己笔下所描绘的历史典故中感受中国人的博大人文情怀。他创作的《承天夜游图》《东山丝竹图》和《关河一望萧索》等作品,承载了深沉意远的文化精神内涵。而《雪舟待渡图》《秋林远眺》等小品又体现出他对传统文人心境的无限向往。
除了人物画,任伯年亦是花鸟画的绝顶高手。他的人物画布景,可以任意搭配树木、花卉与鸟兽,能够同时运用多种传统中国画技法,有双钩、没骨、工笔、青绿、写意,且能做到无一不精,融会贯通。因此,若论技法多样、形神兼备,整个清代非任伯年莫属。
动荡一生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年,任伯年出生于浙江山阴(今杭州萧山区)。他初名润,后更名颐,伯年是他的字。在作品的题署中,他一般题写“山阴任颐”。任伯年只活了56岁。他人生的前二十多年辗转于苏杭两地,边卖画边学艺。后三十年定居上海,专以鬻画为生,并成为公认的“海派”领袖。他的人生时光恰好处于整个国家沉沦与自强的交界点上。他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至1896年签订《马关条约》的那一年戛然而止。
任伯年的人物画中暗含着时代的忧愤与悲苦,同时也有明朗与欢快。他在不长的人生中,卖画糊口之余,能够借画再现真实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并由此抒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在那样一个风云跌宕的大时代,实属志存高远。作为近代画坛异军突起的平民画家,他一举扭转了清末人物画了无生气的僵局,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新风,注入了崭新的精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