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为文化创意“撑腰”(组图)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为文化创意“撑腰”(组图)

2021-04-13 10:06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保护著作权也是保护创造。尊重知识、尊重智力创造、尊重文化创意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的共识。

数字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化生活的网络化。因为无远弗届的高速互联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应用,过去私人空间里的写作、编曲、翻拍、剪辑等业余创作以及朋友间的私下分享,可全程在网络空间完成。而一旦公开传播,这种自发的创作、使用、分享行为就和著作权联系到了一起。

1

互联网上用户生产内容(UGC)蓬勃兴起,让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著作权关系。随着创作门槛极大降低,传播途径日益便捷,人们的文化创意迸发,基于既有素材的改编和再创作越来越普遍。以受到广泛喜爱的视频网站为例,很多用户在制作、上传视频作品时喜欢配乐。据统计,2020年歌曲《少年》仅在快手一个平台上,就被用在2900万个视频里,播放量突破131亿。而很多用户对音乐的使用是基于个性化需求,如单独截取一个片段使用,和其他音乐组合使用,对原曲做创意改编和二次加工等。用户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实际就已进入著作权关系之中。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音乐本身就是用户自发创作的产物,处于“匿名”状态,其他用户基于喜爱对其进行传播、应用和改编时,甚至找不到作品的权利归属和许可信息。这也给著作权认定带来一定困难。

网络文艺创作模式的新变化,也给著作权保护提出新课题。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创作,常常共用一些流行的人物设定、故事设定、情感模式设定等要素。这些要素都是由互联网上的创作者、读者和用户在长期互动中共同创造、动态累积而成,很难归属于具体作者。这种互联网时代的“集体创作”,原本只局限于群体内部,但其衍生出的具体作品却成为影视改编、商业传播、利益变现的重要源头,这时就特别容易出现著作权纠纷。有些IP开发,甚至不再遵循线性的文学原著—影视改编—商业衍生顺序,而是围绕着某个主题、某个人物、某个故事梗概,由不同媒介、不同创作主体同步交互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共时性的活态文本在不同创作主体之间快速交替往复,使著作权归属和确权难度增加。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文化创作生产的这些现实变化,著作权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既要通过著作权保护鼓励原创,也要兼顾文化生产的多样性,保护数字时代的创作活力。文化创作生产的多样化呼唤著作权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以著作权纠纷较多的网络文学创作为例,在具体的著作权认定上既要对“洗稿”“搬运”等恶意的剽窃、搭便车行为毫不手软,同时对“融梗”“同人”等创作方式谨慎对待,对创作中用到的集体共创成果进行具有操作性的界定,对用户创造内容的“转换性合理使用”予以细致辨别。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