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浅析紫砂陶刻在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组图)

浅析紫砂陶刻在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组图)

2021-08-16 12:05 文章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陶刻是紫砂装饰的手段之一,书法、绘画、篆刻最基本的要素是线条,线条所表现出的线形、线质、线性的美感是陶刻最基础的关键;陶刻是通过一把刀来表现的,要求刀法的娴熟和对书法、绘画表意的准确无误,为了表现线条美的各种效果,刻划线条的刀法有不同;刀法是表现线条生命力的手段;刀功是人们在欣赏陶刻作品时的品评标准之一。

12-5

紫砂陶刻与中国的书画艺术同出一源,是以紫砂陶刻技艺不单要注重内容形式、手法技巧,还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书画功力。在紫砂壶上陶刻并不仅仅是紫砂壶的装饰手段,也可以成为主要的艺术表现体,在当代的紫砂以及陶刻创作中,两者可以说已经并不存在一定的主次关系,而是互为表里,各自成为对方表现力的载体,紫砂与陶刻最为重要的仍然是意蕴的展示,只有本身具有艺术的生命力,才是一件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紫砂陶刻的历史并不悠久,在明末清初,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紫砂的青睐,紫砂陶刻也随之兴旺。这个过程中,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书法艺术与镌刻相互结合的艺术趣味,开始进行种种尝试,特别是将金石篆刻、绘画等融入到了紫砂陶刻中来。其代表人物就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曼生壶的创始人。只不过当时由于社会环境等等的因素,文人阶层对于紫砂壶的创作,很多都仅限于设计及撰写,具体的制作仍由陶工负责,属于一种分工但并不紧密协作的关系,但仅仅如此,由于陶刻作品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有一种独特的并可以广泛流传的艺术魅力,自此"曼生壶"以及"字以壶传,壶随字贵"在紫砂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很多创作者在具体进行制作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从紫砂壶制作的角度,只需要注意其外形比例是否合适、线条转折是否流畅等等的因素,仅仅从形体的角度来考量的话,那么其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面都有一个最优的解,整把壶越是趋近这个解也就越趋于完美。可一旦这样的形体成为了陶刻的载体,其形体本身立刻就会被其上的陶刻所融合,而仅仅是单纯的轮廓外形,这个时候很难单纯的评价谁是主、谁是次,紫砂壶与其上的陶刻所产生的表现力不是分割的,而是一个整体,既是整体,也就没有什么主次之分,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与紫砂陶刻诞生之时的理念并不相同,但却相通。也许最初在紫砂壶上增添刻书作绘确实是为了装饰紫砂本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演变,创作者们逐渐发现,紫砂壶可以作为刻绘的载体,刻绘也可以成为紫砂壶展现自身的舞台,这是陶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规律,再如何以刀代笔,壶上的书画铭文,最终都会回归书画艺术的本质。这也许就是当下这个时代为了紫砂陶刻艺术所带来的变化。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