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耳朵经济”兴起 美术能否“声入人心”?(图)

“耳朵经济”兴起 美术能否“声入人心”?(图)

2021-10-29 12:39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在专业院校授课中,讲解中外美术史、鉴赏名家名作等,大多需要辅之以图片。离开图像讲美术,几乎不敢想象。但在今天,很多音频平台推出美术课,用声音塑造美术史波澜壮阔的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美术类音频节目能否“声入人心”,在大众美育的广阔天地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美术类音频节目的兴盛,与近年兴起的“耳朵经济”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保持连续增长态势,2020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5.7亿人。日常生活中,美术类音频节目凭借其可随时听、反复听等优势,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对美的向往,以及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一些音频平台和网络社区平台,多方合作推出原创美术普及类课程。一些知名出版社和杂志社,也依托自身资源,推出美术类音频节目,其产品更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音频节目围绕中外美术史、美术家、美术作品以及美术展览展开,多由专业院校的知名教授和专家撰写文案并录制。为使节目更受听众欢迎,有的音频节目跳出传统美术史线性叙事的方式,从人们熟知的美术作品或感兴趣的美术话题入手,创新讲授的角度和方法。《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是北宋时期真实构造吗?《富春山居图》好在哪里?通过学者深入浅出的解读,名作与大众间的距离被拉近,一些优质美术类音频节目的播放量甚至破亿。曾有参与过线上音频节目录制的美术院校老师感慨:“这两年,我的音频课的受众远远超过了我在美院30多年课堂教学的学生总数。”还有的音频节目充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通过邀请专业播音人士朗读课程文本,根据不同课程挑选或定制背景音乐,赋予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听众能够放松地沉浸于声音织就的美术“图景”中。

受此启发,一些博物馆、美术馆推出线上音频节目,让官微化身电台,讲述展览和藏品背后的故事,以促进公共教育。比如,湖北美术馆在微信公众号推出“闻声而来 绘忆江城”系列音频节目,通过回顾百年湖北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物、事件,展现湖北美术馆建构地域美术史,彰显地域文化的责任担当。还有一些美术馆将重点馆藏作品的讲解上传至音频平台,吸引了更多潜在的美术馆观众。这些尝试都显示出,音频媒介在大众美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随着听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细分化,专业机构和平台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表达方式,同时普通大众的创作活力也得到进一步释放。在美术类音频节目中,由普通美术爱好者制作的一系列节目也广受欢迎。这类节目往往风格、立场鲜明,作者主要分享个性化的体验和经验。比如,有的作者会将自己多年的观展体验整理总结,为大众走进美术馆欣赏作品提供参考;有的作者会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受到许多听众喜爱。个性化的分享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对学者主讲的音频课程的有益补充。

不少美术类音频节目展现出较强的互动性,注重与听众的及时交流,使其能够广泛参与节目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在收听节目时,听众可以通过在评论区留言、发弹幕等形式与平台、作者和听友沟通;有的节目会收集听众问题,由作者在后续节目中给予解答;还有的节目会根据听众意见修改选题内容、讲述方式、播出节奏……与以往仅限于专业学术圈内的研讨会或仅能容纳一定人数参加的艺术讲座相比,网络平台与音频媒介的融合,赋予美术研究、美术传播更广阔的空间。

美术类音频节目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学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内容过于专业,有的又偏娱乐化、碎片化。尤其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当一些听众缺乏对美术史名作的视觉记忆,仅仅依赖于“听”美术,远远不足以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系统提升内容质量,使听众能更准确地抓住主要框架、重点内容?如何将美术史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空间,让听众获得更高维度的认知?相关各方共同设计、规划节目的同时,对听众反馈进行更为细致的整理归纳,不断完善、创新内容,有助于促生更多精品节目。

数字时代,“听”美术帮助人们打开通往美的大门,帮助人们形成参观美术馆的习惯,使其今后在游览古今中外的文化遗迹时,能更主动、直接地感受美,得到美的启迪。未来,美术类音频节目所潜藏的能量将进一步释放,助力大众美育,带领人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