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赫普沃斯在写给朋友英国艺术委员会艺术总监菲利普·詹姆斯(Phillip James)的信中提及:“尽管我的雕塑作品外观古典又严谨,许多人却提到作品的诱人感官,所有人都想触摸作品,而本来应当如此。”
在之前的20年,这位国际知名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一直追求一个非凡的愿景——在一战后的废墟里创造出和谐。她从四周的风景汲取灵感,先是伦敦北部的汉普斯特德,然后是英国西南部的康沃尔郡,她雕琢出光滑起伏的形态,与自然世界遥相呼应。现在,她仔细打磨、内部结构复杂的雕塑作品,以明与暗、坚硬与无重之间的张力而备受赞赏,而她本人也因为革新了雕刻的可能性而备受推崇。
赫普沃斯、传统雕刻技巧与卡拉拉大理石
赫普沃斯于1924年前住意大利,向雕刻大师乔瓦尼·阿尔迪尼(Giovanni Ardini)学习传统大理石雕刻技巧,期间她参观了卡拉拉大理石采石场,并研究了罗马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赫普沃斯在意大利期间参加了 “罗马大奖” 艺术奖学金计划,获得第二名,输给了英国雕塑家约翰·斯凯平(John Skeaping)。翌年,她与斯凯平在佛罗伦萨结婚,然后移居罗马。
芭芭拉·赫普沃斯如何把“洞孔”引进英国雕塑界
赫普沃斯与斯凯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两年后,她于1931年在首件雕刻作品上凿出一个洞孔,正式把“洞孔”引进英国雕塑界。她使用负空间探索形态里的平衡,后来更成为其艺术生涯的标志,被视为是她对抽象艺术最重要的贡献。10月20日在伦敦举行的现代英国艺术晚间拍卖上呈献的《圆环上的六个形态》(Six Forms on a Circle)等作品,也反映了赫普沃斯对圆形空间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