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古至今都是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干线,它孕育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上游有神秘的巴蜀文化和滇文化,中游有瑰丽的荆楚文化,下游有多彩的吴越文化。三星堆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中占据何种地位?
日前,陈显丹研究员做客四川博物院,在“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上,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三星堆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精彩讲座。
陈显丹研究员先后主持发掘过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广汉三国雒城城墙遗址等,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三星堆的著作。他在讲座中介绍了三星堆历史上几次发掘的始末,以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个性和共性,通过一江之水,文化的交流最终融为一体。
借用直升机,航拍三星堆
讲座之前,陈显丹对川博正在展出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赞不绝口,称其“为四川提供了文化上的饕餮盛宴”。在他看来,这个展览集纳了长江流域各个文博单位的文物精品,仅一级文物就有209件,十分不易,观众可以从展览中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精髓。
讲座伊始,陈显丹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几次重要发掘。上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一醒惊天下。而正式的、较大面积的发掘,始于1980年代初期,惊人的发现来自1986年的春夏,“这一次发现的意义是标尺的建立,把我们古蜀文化的年代序列建立起来了”,陈显丹说。
原以为考古人都是使用手铲等比较原始的工具,没想到在35年前,三星堆的考古人竟然在发掘过程中首次利用了航天器。
如果从空中俯瞰三星堆遗址会看到什么场景呢?陈显丹展示了两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航拍图,可以看到大型的建筑,围有一些住户的小房子。
当时的考古人还没有无人机,如果要拍遗址的全景需要搭建很高的架子。这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人,看到天空中偶尔划过的飞机,找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求助。但是,飞行员得知这个需求之后,摇头表示为难。每秒150米高速飞行的飞机,如何在低空停留拍照呢?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向空军请求支援,调用直升机进行航拍。但第一次只拍到了乡镇砖场高耸入云的烟囱,第二次才在鸭子河南岸拍到了清晰的遗址照片,对于后续制定考古发掘方案意义重大。
奇奇怪怪,顶坛人像惊世界
今年3月以来,几次大型的考古直播,三星堆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醒惊天下”。光彩夺目的金面具,奇奇怪怪的青铜器,数以百计的象牙,首次发现的丝织品,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琳琅满目,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神秘的三星堆。
这次考古发掘,陈显丹依旧没有缺席。2019年冬,陈显丹记得天气有些阴晴不定。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祭祀坑旁边的探沟小心翼翼地发掘,发现了一个大约一平方米的灰坑,颜色与周边的土截然不同。正在三星堆博物馆内的陈显丹,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这是不是新的祭祀坑?”面对这个疑惑,他不太确定:“这是不是祭祀坑还需要继续挖掘。”于是,他们提取了一小块土层回去解剖,同时,又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挖了1米,最后挖出了3件青铜器。
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布局耐人寻味,朝向一致不说,整体布局还有点像个北斗七星。“聚宝盆”3号坑出土了震惊世界的鼎尊跪坐人像,还有奇奇怪怪的顶坛人像,5号坑出土了可可爱爱的“鸟人形”金箔,近万件文物先后出土,让陈显丹忍不住感慨:“三星堆时期,工匠的铸造工艺非同小可,创意不可想象,如果不是这些文物的出土,让现代人无从想起。”
既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
在川博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上,展出了3件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令无数观众慕名而来参观打卡。在长江干线的区域,上游孕育了神秘的巴蜀文化,中游孕育了荆楚文化,下游就是吴越文化。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就是长江居民的生活气息,从这次展览上可见一斑。
展览上,10省48家文博单位的518件套珍贵文物在蓉城集结,其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多达209件,用文物还原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展厅中,长江中上游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盘龙商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随州曾侯墓地、荆州楚王墓地等出土的文物,长江下游吴王夫差剑、青铜鸠杖等代表性文物集体亮相。参展文物颇为珍贵、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在展览中共同绘就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难得一见的壮丽画卷。
陈显丹总结,千百年以来,长江流域诞生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之后,它们又以长江为纽带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长江流域特征的“长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三个文化区也正是得益于长江的串联、沟通,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与融合。
临近讲座的尾声,有观众在提问环节表示,听完这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他更想重回展厅,重新领略长江流域既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的青铜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