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家的作品离开固定的美术馆空间来到商场,其作品所处的现场完全是剧场化的,反而使得艺术家的灵感和多维度思考在实践场所得到展现。这样一种价值是双方面的。这时艺术作品承担起在商业社区现场进行公共教育的功能,也可以让这个商铺兼具美术馆功能。
从一定要有殿堂气派的建筑,到进入“后SHOPPING MALL”时代的商圈,近年来,美术馆呈现出一种新趋势。从经济社会学上来说,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形成,让美术馆无可避免成为了一个兼具艺术消费功能的场所。这让原本远离商业的美术馆,开始假设商业体给自己带来的利好:美术馆植入商业体内,将对观众流量乃至美术馆衍生品销售产生增量的可能。
例如日本的森美术馆,像在一个大商业体中树起一座艺术灯塔;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K11购物中心,也在生活消费的商业体中开设美术馆;人们熟悉的例子,还有淮海中路上的时尚商场TX淮海,它完全让艺术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导,提出“策展型零售”的概念。
事实上,从2000年以后当代型美术馆最初的几个案例中,可以提炼出本土美术馆与商业并轨发展的思考。像上海多伦路上的多伦现代美术馆,伴随虹口区的规划将多伦路打造成文化旅游和产业的一条街,形成城市特色街区与产业地带,并以当代美术馆作为文化配套,最初的属性是国企出资,委托第三方民间运营。从北京到上海,还有两座老牌当代型美术馆不约而同与地产开发有关,一座是成立于2002年的今日美术馆,与北京苹果社区的地产项目相结合,一座是2005年开馆的证大现代艺术馆,与上海联洋社区的地产项目相结合。
地处大商业区的美术馆实践,并非一开始就能赢得更多观众。其实早年证大现代艺术馆虽然设在大拇指广场,对面是家乐福,周围一圈餐饮很多,但去商场、超市、餐饮的市民一般是不会进美术馆的。2015年以后,参观美术馆的人才越来越多,通过展览内容设计来拉动观众成为可能,这在上海形成一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