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如何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最大化?(图)

如何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最大化?(图)

2021-12-03 12:2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爱心坐垫”传递中国美术馆的温度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曾指出:“对于美术馆领域而言,我们应当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公共教育服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文化资源公平共享。”面对疫情挑战,承担美术馆核心职能之一的公共教育更应持续多元化创新,从“心”出发,坚守责任,面向公众推出更有“温度”的公共教育服务。

在这方面,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艺术博物馆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推出相互兼容的线上、线下公共教育。线上公教以多形态化资源利用为方式,人性化契合公众熟悉的网络平台,融入公众生活;线下公教则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加强馆校、馆院等教育互动,以美为媒,共助美育。

线上公教:从“及时雨”到人性化

疫情袭来,为维护公众对艺术的向往与需求,贯彻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线上公教,或从欣赏性角度,或从知识性角度,率先弥补了疫情对公众艺术生活造成的空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类公共项目共减少67.4%,亚洲范围则为77.5%,而多家博物馆选择丰富线上活动、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持续公教活动。另据上述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全球博物馆的社交媒体、线上学习项目和直播活动增长比例分别为41.9%、18.9%和21.8%。线上公教成为疫情之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及时雨”。

即便疫情使生活停滞,公教也从未“断更”。中国美术馆官网及官方公众号,推出了一系列线上展览和文章。对美术馆公教人而言,仅由图文构成的线上文章在公众参与感上是否尚有欠缺、美育在屏幕前如何更具穿透力、在线教育是否会陷入“填鸭式”等成为公教人反复考量的问题。而后,以多样化、人性化贴近公众生活的线上公教应时而生。

多样化在于灵活利用图文、视频、音频方式并充分结合馆藏资源。而人性化在于从“心”出发,贴近公众生活,契合不同公众对“美”的需求。线上公教活动的选题不仅要能满足一般活动的线上开展,更要实现“藏品活化”,促进公众与艺术的隔空互动。初心不变,线上公教应保持从公众出发的角度,考虑到活跃在各类网络平台前群体的年龄段、对艺术的理解力和欣赏力,拓展线上公教的美育影响力。因此,或是知识学术、或是灵动活泼、或是引人放松的人性化线上公教活动以视频方式映入公众眼帘。“线上课堂”“名师”与“馆藏作品”成为了最佳搭档。

2020年4月起,“云课堂”“云讲座”、公教直播成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主要模式。首先,“杨振宁: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余秋雨:中华文化之美”“吴为山:雕塑一个完美的石榴”等先后六集的“云课堂”在各领域大家的精彩演绎下,用艺术为疫情生活带来了一抹光亮。其次,立足公众对学习艺术知识的需求,中国美术馆共录制60集《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成为“云”美育、“云”志愿服务的代表性项目。另外,公众愈发熟悉的直播活动也参与进公教活动。2021年,中国美术馆与央广总台“大手牵小手”栏目合作的《美在耕耘》线上直播活动,以更为亲近的模式,引导少年儿童与艺术传承人、艺术家们直接对话,突破疫情下孩子们与艺术的空间距离。2021年10月,中国美术馆正式入驻以青年人为主的B站,“‘粒粒皆辛苦’听中国美术馆馆长和您聊”“海霞带你‘起航’”等几期视频发布后,很多网友都在评论区催促着馆长快快更新,“吹爆”和“再来亿遍”更是成为评论热词。

疫情之下,人人都是公教人。从“心”出发,美术馆公共教育正以“在线”生命力,实现着“大美育人人更美,以美为媒促大同”。

线下公教:“温度”与互动

2021年,全球博物馆开放比例由2020年的16%回升至57%,线下公教回归。回归后的线下公教应是与线上公教相辅相成的,也应是具有“温度”的。做好防疫、带有“温度”、教育互动成为美术馆线下公教开展的关键词。

防疫方面,在预约制、控人数、开放空间的条件下,开办少额多次、多点分散的工作坊,改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工作坊在关注到每一位参与者的同时,激发参与者更深层次的主动性,实现公众与艺术“零距离”。2021年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雕塑工作坊、“出戏入画以美传薪”艺术体验夏令营、“刻刻童心——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儿童艺术体验活动成为了疫情之下联络大小公众、时代楷模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桥梁。从屏幕前到工作坊,从隔空对话变成亲自动手,课堂虽小能量不小。

做有“温度”的美育,不仅是对活动参与者健康上的体贴,更在于对“心”的关怀。中国美术馆冬日里的“爱心坐垫”使美术馆成为最具温度的教室。同时,“爱心坐垫”的设计利用吴昌硕、齐白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元素,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也是从艺术出发,走向生活的“温暖”美育。从“温暖”出发,美术馆的志愿者们同样奉献了一份来自心底的热度。国内外大多美术馆都拥有着一支充满温暖力量的志愿者团队,他们不仅为青少年儿童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而且面向成年公众,为展览提供导览讲解。以中国美术馆为例,2021年“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期间,志愿者参与服务时间突破千余小时,服务公众近万人,这是来自志愿者在疫情之下从“心”出发的“温暖”。

馆校、馆院之间的教育互动是后疫情时代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在于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艺术资源和普及美育。后疫情时代,一些公众可能仍无法亲自步入美术馆,但思路转换,艺术作品可以走进学校和单位,实现艺术与公众间的“双向奔赴”。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美术馆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史家小学等多所学校、剧院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共同打造全国美术馆示范性美育实践基地,实现馆校、馆院间的艺术作品巡展,让美育萦绕在公众最熟悉的环境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疫情之下,美术馆公教人初心不改,破浪乘风,迎着光亮,定能将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