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清明上河图》里的交通运输工具到底有多少?(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交通运输工具到底有多少?(图)

2021-12-27 10:0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清明上河图》街市中交通景况

繁华热闹的汴京街市、鳞次栉比的酒肆商铺、远来的骆驼队、驴车、牛车、汴河上千帆竞发的船只……上千个动态人物栩栩如生,华灯闪耀每一处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千年前汴京盛景之中。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上百米巨幅长卷,以声、光、电及环境营造的动态视觉盛宴。自拉开巡展序幕后,场场震撼,次次爆满。2021年“十一”长假,在广东顺德展出后,前后共吸引2000余万观众前来参观。人们从这幅图中对北宋时期形形色色的交通运输工具可窥一斑。

驮队与骑行

打开《清明上河图》的首端,是郊外部分。小溪旁的乡间大路上走来的是一支驮队,五头驴负重累累正向汴京城走来,前面一人牵引走向拐弯处的小桥,后面一人扬鞭驱赶。仿佛听到了赶驴人的吆喝声和“得得”的驴蹄声。在整幅画中驴是出场次数最多的牲畜,驮物的驴,人骑的驴,拉车的驴,休息的驴……据统计,全画大约有50头驴,可见驴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图中的城门内外有几头骆驼背负物资正在通过,领头的骆驼半个身子已探出城门外,有人说这是来自西域的商人。当时的汴京是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前来经商者不乏境外客商。但是汴京当时也饲养了大量骆驼,有资料说在千头以上。骆驼已是宋代普遍使用的畜力交通工具。

图中没有用来驮货或拉车的马匹,因为在宋朝马只能用来骑行。当时养马的成本是很高的,马价格高,饲料精细,且须有专人饲养训练,所以一般人养不起马。朝廷还对社会各个阶层的用马数量和马的装饰材质、颜色都有具体规定,只有皇室或达官贵人才有资格在马上装饰金银。图中所画的马约有20匹以上,都是骑行者,看上去都是有身份的人,头戴纶巾,身着长衫,有随从跟班。最气派的骑马者是画的最左端“赵太丞家”门前的那位。他头戴席帽,气宇轩昂,看上去像是一名官员。八九个随从前呼后拥,有手拿竹条开路的,有背行李的,有扛遮阳伞的,还有执辔牵马的。

图中所画骑驴者有各色人等。在城郊接合部的小道上,有夫妻俩出行的,雇了2头驴,还有2个脚夫挑着物品跟随。在汴河的虹桥上也有骑驴者。因为驴吃苦耐劳,且饲养成本低,政府对骑驴也没有任何限制,所以驴作为交通工具深受中下层人群欢迎,在宋朝无论长途跋涉,还是走亲访友,骑驴是最为常见的。一些士人和隐士出门骑驴已成为一种时尚。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车子与轿子

《清河上明图》街市部分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声绘色地展现于人们眼前。

牛车大致分两种:一是城门外平桥东头十字路口有两辆由三头牛拉着正在行走的车,车厢两侧和两头都是用木板挡着,车篷是用苇席做成;二是再往东边的十字路口上,有两辆由两头牛拉着的车,一走一停。此车用棕作车盖,状如歇山式屋顶,车厢前后有栏杆门,垂挂着门帘,这是富贵人家女眷乘坐的车子。看来,宋朝的牛车多是用来载人的。如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视察民情、范仲淹去书院任职和晏殊去书院检查时都是用的牛车 。

图中的驴车有三种类型:在图的左端的十字路口南面的“久住王员外家”门口有一辆一人驾辕、二头驴拽拉的“平头车”,车上载的是酒店所用的两只酒梢桶;在其北面的路口有两辆由一人驾辕、四头驴拽拉的“太平车”,可装数十石重的物件。其中一辆已经卸完货物,一人坐于车上。在旁边的刘家店铺前有一辆人力独轮车和挑担者;在城门外有一辆独轮车,一人在后面推,一人在车前双手把辕掌握方向,一驴在前面拽拉。此车为“串车”。从图中看驴车的功能主要是载货。

图中的轿子出现很多。北宋时期,轿子不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在北宋中期之前,对官员乘轿也是有严格限制的。宋代的轿子品种繁多,以乘坐者的身份分,则有銮舆和檐子,銮舆是皇帝专用的轿子,檐子则供达官贵族及其家属所用,俗称官轿;以轿子材质分,有竹舆、藤轿、板舆、梯轿;从用途上分,有女性乘坐的女轿、结婚用的花轿、办丧事用的丧轿;从抬轿的人数分,有二人小轿、四人小轿、八抬大轿等;还有不上帷子的凉轿和上帷子的暖轿。宋太宗曾明确规定,如果没有官级在身,是不能乘坐暖轿的。

由于各种交通车辆的普及,修车行业应运而生。图中的临河路边就有一家修车行,锤子、刨子、凿子和锯各种工具应有尽有,一老一少两修车匠正在忙乎着。汴京车轿出租行业也大量出现,一般人家出门用车轿都是租赁的。在修车行对过拐弯的街道上,一位货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往上驮,还有一位女士准备租用一乘轿子代步。《东京梦华录》记载:“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

客船与货船

在这幅长达5米多的风俗画长卷中,汴河风光占了画面五分之二的篇幅。汴河是黄河水系的组成部分,隋代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即由汴河故道改造而成。大运河开通之后,汴河成为联系中原和江南的大动脉,尤其在北宋时期,汴河“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全国各地的“财赋”“百货”源源不断地运抵汴京,保障了汴京城的物资供应。所以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是北宋王朝的生命线。《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百舸争流、舟楫连樯的繁忙运输场面和两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热闹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图中虹桥左边码头,停靠五艘大船,有客船也有货船。客船船舱外部雕梁画栋,船上桅杆都被放倒。有一人挑行李正在登船,后面一主一仆随行。在虹桥下的码头上还有不少人向客船上招呼,他们是迎接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有的还上了虹桥,借虹桥的高度招呼,以便早点见到亲人,旁边一只小一点的客船上也有人挥手呼喊,那是在招揽生意,呼唤需要到分河航道码头的客人,可以想见当时汴河水上交通多么发达,水旱各路构成了很大的客运货运交通网络。

主航道上正在行驶的是两条货船,看来船载很重,吃水很深,有一条大船没有拉纤,船头船尾各有六个人在用力摇橹(虹桥东的一艘货船则是八个人)。另一艘逆流而上的货船,岸上的纤夫们正在弓腰拉纤。“哟吼……”汴河号子和纤夫号子声此起彼伏,在空中久久回荡。在虹桥右侧,有艘货船正要穿过桥洞,船夫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场面既紧张又有条不紊,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从图上看,客船船体狭长,船尾向后伸展,尾部有假尾(虚梢),用以增加甲板和舱室的使用面积。舱室装饰得很豪华,宽敞、舒适,两侧都有比较大的窗户,供通风与采光,船艏的甲板外挑,造有楼台亭阁,客人们尽可在这里把酒吟诗、挥毫泼墨、品赏两岸风光;货船则体态丰盈,大肚能容,拱形顶棚遮风挡雨,装卸货物通过开向两舷的货舱口。船尾有平衡舵,既可减轻舵工的劳动强度,又能改善船的操纵灵活性。这也反映了宋代造船业的发达。

汴河中有很多漕船,图中画了两处码头卸船的情景,工人们肩扛粮袋正向岸上走来,有的已将粮袋码在一起,主人坐在粮袋上指挥。汴河漕运主要任务是将江南粮米运到东京汴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据考证,这些大船能载重1.3万石,被称为“万石船”。汴河的航运不仅保证了京师百万以上军民的衣食所需,而且也带来了汴京的繁荣,使得汴京成为“八荒争辏,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会。北宋诗人黄庶在《汴河》诗中写道:“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