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鱼化龙”还是“苍龙教子”?
门礅幞头外侧图案,是一幅常见的如意绶带。如意柄端雕成对称卷曲的云团,端头衔接着方形长柄由细渐粗,尾部截面呈菱形,显得流畅、均衡而有立体感。如意,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记载,“如意,柄端手指状,用以瘙痒,可如人意而得名。”清《事物异名录》也说:“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后来,如意的柄端由指爪形状逐渐变成灵芝或祥云状,形成了常见的柄端微曲、柄身流畅的样子,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了观赏性和美好寓意。灵芝也是传说中的仙草。所以,门礅上雕刻被绶带缠绕的如意,是民间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常用图案,有富贵缠绵、长寿长生等吉祥寓意。
门礅幞头内侧图案虽然漫漶风化,但还能认出是常见的海马祥云。图中一匹骏马四蹄腾空、长尾飘逸,正奔跑在海水江崖之中,同时还口吐祥云、回首后望,吐出的祥云一缕三团飘向天空,祥云中没有河图、洛书之类的纹饰,骏马身后的山石间也升腾着祥云。
像海马祥云这样的图案,在石刻中也较常见,如五塔寺金刚宝座前的石狮须弥座锦铺、云居寺三公塔前石供桌、科举匾额博物馆门前福隆安墓碑的碑担、恭王府门礅鼓面等处都可见,但不同的是骏马口中多不喷吐祥云,所以有的老师也管这种图案叫做“天马行空”,说明骏马是可以腾云驾雾的。
门礅下部是标准的雕花须弥座,承托着上部的幞头,并与幞头为整块石材一起雕成,是门礅的基础。须弥座上有锦铺即包袱巾,前和左、右三面垂有包袱角。左、右两面包袱角虽都斑驳风化,但还能看出雕有升腾的如意云团。
须弥座前面的包袱角上,是耐人寻味的高浮雕鱼化龙图案。图中,一条苍龙侧头注视斜下方,口中喷出一缕长长的云朵,龙身在云团之中若隐若现,云朵之下是层层翻滚的海浪。一条鲤鱼从海浪中探出头来,似望向空中的老龙。整个图案,龙睛龙角以及鱼目鱼鳃等细节都雕刻得精巧细致、栩栩如生。
有的老师认为,从皇家园林角度看,图案应是常见的苍龙教子题材,这与太上皇和嘉庆、慈禧和光绪的身份地位相符合,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但笔者还是倾向于“鱼化龙”,不仅因为实物雕刻得更像“鱼头”而非小的“龙头”,而且有更为清晰的同题材的门礅鼓面图案可以佐证。总之,两种说法似都有道理,您不妨亲自去看一看!
益寿堂门礅
竹篮菊花图与皇家药房功能很是相宜
益寿堂位于万寿山东侧的山腰处,即景福阁东边的半山坡上,是一处幽静的院落。益寿堂的院门是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门,上面悬挂着“益寿堂”三字匾额,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益寿堂的垂花门下,有一对方形门礅,被有机玻璃罩保护了起来。门礅虽然有些风化,但破损不很严重,能够看清独特的纹饰图案。
门礅上部是一只高浮雕蹲坐呈前趴状的小狮子,腹部与幞头上部透雕,头部毛发浓密并卷成16个圆团,圆眼似望天,一双大耳向后背,鼻子宽阔如嘴;大嘴张开,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上下各八颗,肥厚的舌头下部中沟明显、舌尖上舔,两缕胡须在嘴角左右侧垂,正面看上去,显得满脸笑。
门礅中部幞头六个面,与无尽意轩门礅相似,即幞头上面承托着趴狮,幞头下面与须弥座相连,幞头后面紧邻门框,素白无雕饰,幞头余下的内、外、前三个面,分别雕有吉祥纹饰和图案。不同的是,每面图案四周边框,没有雕刻纹饰。
幞头前面,即门礅的南面、正面,雕有竹篮菊花图案,即一装满菊花花枝的竹编花篮。图案中间是一朵盛开的菊花正面向人,两侧各插有数枝菊花,花朵、花叶、花茎齐全饱满,似刚刚采摘回来。
竹篮左右两侧花枝顶端的花朵形状、姿态略有不同,左侧即门礅的内侧是花朵盛开,花托、花萼、花瓣、花蕊可见;右侧即门礅的外侧是含苞欲放,花萼、花瓣紧抱。这种花姿的变化,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审美追求,可谓独具匠心。
菊花枝条上有数片叶子,不仅筋脉分明,而且伸展角度不同,很有立体感。装花的竹篮鼓肚、束颈、撇口,上有提梁,下有圈足,篮身上雕如意云纹,圈足上刻竹条编织纹,显得十分精美。
花篮,民间所称“暗八仙”之一,即蓝采和所持宝物,能广通神明;菊花有清热解毒、利肝明目的功效。用菊花酿成的酒,被皇帝的后妃们称为“长寿酒”,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与益寿堂曾是皇家园林药房的功能很是相宜。
门礅幞头外侧是如意绶带图案。如意柄端云团状,端头衔接着方形长柄由细渐粗,尾部截面呈菱形,显得流畅、均衡而有立体感。绶带绵长,满布如意两侧,宽处舒展、飘逸,窄处折成两层,显得宽窄适宜、收放自如;花结上下对称,是绶带折叠后与如意柄环腰相系而成,若顺着绶带一端捋下去,走向非常清晰,似乎用力一拉,结扣就能解开,感觉十分奇巧、精妙。
双龙马献图纹饰,哪里还有?
门礅幞头内侧是最大看点,应为人所熟知的“龙马献图”。图案底部是一层山石,没有常见的海水波浪。山石之上,两只奔跑追逐的神兽一前一后,前者在回首后望的同时口中吐出云气向上升腾,云团中有一幅阴阳八卦图,竟然连上面的乾、坤、离等卦象都可辨认,这在石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后者紧随前者奔跑并相差半个身位,昂首望向云端,似在欣赏祥云的升腾变化。从细节看,两神兽肋部都有火焰纹,都是单蹄而不是偶蹄或指爪;吐云神兽面部有些漫漶,但脖子后边的鬃毛长约寸许,根根竖立,似经过修剪梳理,显得整齐清晰;望云神兽头上的鬃毛成绺成缕,披散在颈部,显得洒脱随意。两神兽虽有异同,但都应该是传说中的龙马。
这里多说一句,石刻馆展出的明正德七年制作的宴公祠石殿,左侧山墙上河图中的龙马就是满身龙鳞、赤纹,形状大概来源于孔安国的说法。
巧的是,颐和园玉澜堂后的彩画上也有一幅龙马献图。若与益寿堂门礅上的石刻龙马献图比较,您会发现,虽然都是清代光绪年间作品,虽然都是回首后望、口吐云气,云中现阴阳八卦图,但建筑彩画中是单匹马,而石刻门礅上是两匹马。这种双龙马献图的纹饰,不知道哪里还有?也不知是否另有讲究、寓意?
再看门礅幞头下面的须弥座,前面和左右或称内外两个侧面都垂有包袱角。外侧面的包袱角上雕的是山石仙草,与这里曾是皇家园林药房的功用相符;内侧面的包袱角有些斑驳风化,应该是绶带结成的锦绣花结,表达缠绵、长久等吉祥寓意。
须弥座前面的包袱角上,是很有意思的“瓜瓞绵绵”图案,即同藤的两个小瓜在瓜柄处相连,中间是一挺瓜叶。两小瓜从柄到蒂由小渐大,瓜棱分明、瓜蒂圆厚,似夏秋季节成熟之瓜,形状与日常食用的口感清脆、味美多汁的香瓜、甜瓜相似;中间瓜叶,茎曲内弯、筋脉清晰。
在《诗经·大雅·绵绵》中有“绵绵瓜瓞”的句子,宋代朱熹《诗集传》中说:“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意思是说,瓜大的叫瓜、小的叫瓞,瓜秧在开始生长时很小,但其枝蔓不绝,会不断长大,绵延滋生。可见,这种瓜瓞题材,既有生活基础,又具文化底蕴。门礅上雕刻“瓜瓞绵绵”图案,不仅因为瓜瓞生命力强又多籽,符合古人子孙繁衍、相继不绝的美好期盼,也表达了事业兴旺、后继有人等吉祥寓意。
比较无尽意轩和益寿堂的门礅,虽然都是方形,但有两处不同十分明显:一处是趴狮不同。无尽意轩趴狮腹下无透雕,左右微侧头,彼此斜瞄对方,头部毛发卷成6个圆团,鼻子部位都有些残损;益寿堂趴狮,被有机玻璃罩了起来,腹下透雕,目光直视,紧盯来客方向,头部毛发卷成16个圆团,没啥破损。
另一处是幞头不同,无尽意轩门礅每面图案四周刻有一圈锦纹或叫“富贵边纹”也称“T字交泰纹”;而益寿堂门礅,每面图案四周边框,没有雕刻纹饰。
同在颐和园,同为方形、箱形门礅,同是皇家园林的门礅,这两处不同是否可管中窥豹,看出乾隆与光绪两朝,在国家财力、石刻工艺、技术标准、时尚追求、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