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舞出来的千里江山图|对话春晚爆款《只此青绿》主创 (组图)

舞出来的千里江山图|对话春晚爆款《只此青绿》主创 (组图)

2022-02-08 11:02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舞台灯光暗下,舞者们最终融为一片青绿色的山峦,成为千年前,那个十八岁少年笔下的青绿山水。

2022年虎年除夕春晚,一幅《千里江山图》,一舞《只此青绿》,成为整台节目的爆点。大年初一,《只此青绿》杭州站开票仅七分钟全部售罄。自2021年8月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该舞剧已在16个城市演出50余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五年前,隔着熙攘人群,在故宫中轴线展出时的那一眼,成为了《千里江山图》与《只此青绿》缘分的开始。

《只此青绿》也成为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青年编导周莉亚、韩真继共同执导《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等经典舞剧后,再次携手创作的又一部精品。

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舞剧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一步步走进王希孟的画世界。“我们渴望进入(王)希孟的房间,看看他是如何画画的。展卷人就是现代人的角度,是你,是我,是千年后可以与(王)希孟对话的一个引领者。”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传承。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观众们不仅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壁”与“出圈”,更是一次次点燃观众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我们得像工艺人一样,背着筐,自己去一步一步地走。”在周莉亚和韩真眼中,《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左起:《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主演孟庆旸、总编导韩真 图片来源:孟庆旸微博

为什么选《千里江山图》?

它的时代到了

2017年,《千里江山图》首次在故宫中轴线上的展厅中全卷展出,瞬间轰动,一度引发排队打卡热潮。当时,纯粹是粉丝的韩真和周莉亚也挤在人群中,带着朝圣的心,排了几小时的队,终于看了一眼《千里江山图》,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只此一眼,念念不忘”。

《千里江山图》首次展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BD:《只此青绿》是如何与《千里江山图》相遇的?

韩真:11.9米的长卷一展开震撼了所有人,太壮观了。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未来有缘分可以把它搬到舞台上。

后来,我进了东方歌舞团和莉亚成为了同事,在我们想做一部有关传统文化作品时,我们俩和编剧徐珺蕊同时说出了《千里江山图》,那一瞬间我们觉得就是它了,这个题材太好了,无论是从文化的深厚以及它在整个青绿山水画中的位置,都应该将这样的好作品转化为舞台作品。

《只此青绿》宣传照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NBD:国宝级名画不在少数,为什么恰恰是它?

周莉亚:其实当年《千里江山图》忽然火爆时我们问过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王中旭老师,当时他说,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时代,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对文化的感悟和审美都不一样,而现在《千里江山图》到达了它该有的时代。

我觉得创作者面对作品,特别像谈恋爱,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你就会对它有极大的触动。如果再早几年或者晚一年,我们都不一定,但刚好在这个契机,我们和它相遇了,这就是我们和《千里江山图》的缘分。

韩真:这种缘分就像我们看到这幅画时,想起画家陈丹青的那句话:“我分明看到了一个18岁的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正好18岁,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大写意。王希孟在长卷中铺排的青绿节奏感,就像舞蹈一样充满韵律。你望见它的那一眼,它所有的东西都在打动你,如果每个人都变成画中的一抹色彩,这幅画就可以在舞台上活过来。它和西方油画太不同了,本身包含了很多文化底蕴和可以挖掘的东西。我觉得这太神奇了,它撬动我的创作欲望。

周莉亚:我们俩在创作完人物繁多、故事复杂写实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后,其实很想突破自己,想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在看到《千里江山图》时,突然感觉豁然开朗,特别想去做大写意的东西。

历时一年8个月,寻找那个18岁少年的画魂

寻找王希孟是韩真和周莉亚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在史籍中,关于王希孟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有翻开画卷时77个字的跋文。从创作到最终登上舞台,在一年半的时间,她们看着那一抹抹青绿、一条条长短的水纹、一座座不同的桥、小人、拉货物的驴,一次次感知那个少年和那一群手工艺人,目睹他们的失败和挫折,也感知他们的坚韧和执着。

NBD:历史中关于王希孟的记载非常少,你们是如何诠释这个人物的?

周莉亚:整个《只此青绿》的创作,我们前所未有地遇到了困难。众所周知,舞剧遇到一个题材,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里面的人物、故事,再开始进行创作。但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这幅画时,才发现给予我们的东西非常非常少,我们当时的创作是进入了瓶颈。在创作前期我们几乎用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学习,重新去找人物之外的故事线。

后来,我们发现《千里江山图》不光出自于少年希孟的手,它还出自于工艺人。“纸保千年,绢保八百。”所以我们找到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创作维度,一个是它真正存在到现在的维度,即文物背后的工艺人和文博工作者。

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复原那个少年,但是我们可以在舞台上赋予我们对这个少年、对文博工作者的想象和情感寄托。对于创作中的坎坷和呕心沥血,我们是有共鸣的,我们是和他进行了对话的,他一定是我们内心想象中的那个王希孟。

《只此青绿》中的少年王希孟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NBD:如何读懂《千里江山图》中的少年感并转化到作品中?

韩真:我们和很多故宫的专家老师们聊过,他们确定画上的题跋是真实的。只有18岁的少年,他才会把这幅画画地这么繁杂和细腻,他会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去把他的一切放到画里,而老成一些的画家一般会由繁到简。相比同时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颜色相对更艳丽,能更多地看到少年朝气。

希孟能够在半年的时间画出这幅画,可见他的用心,他甚至把他的生命都融入了这幅画中。题跋中说希孟“数以画献,未甚工”,我们相信他一定历经坎坷,最后才画成的这幅画。在整个《只此青绿》中,我们看到了少年的失败、挫折,也看到了他的坚持、执着。

我甚至觉得在希孟的身体里面有两个他。一个是和那个时代一样内敛、安静、甚至有一丝孤独的他;另一个则是带有18岁的孤傲,甚至有点狂傲,在数次自我疑问中慢慢建立了更强大信念感的他,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画一幅真正让老师认可、让世人满意的作品。

就像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经历极致的孤独和极致的奔放,而希孟恰恰在18岁时,经历了这种对冲和对抗,所以他才会做出这样一幅绝世的画作。

突然读懂了青绿在孤寂千年中的那份执着

《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近千年之后,《只此青绿》为王希孟笔下那抹青绿赋予了灵魂。青绿是整个舞剧中唯一一个抽象、写意的角色,它从千年孤寂的等待中缓缓而来,它是美学,是精神,是自然,是文化,它虽无生命,却充满温度。

NBD:作为领舞,从一个舞者的角度,如何理解“青绿”?

孟庆旸:“青绿”是一个写意的角色,是符号性的人物,如何用写意来把所有的情感展现出来,在最开始这是非常吃力的,我觉得它很远。青绿呈现的那种端庄、大气、纯净、冷冽,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你需要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塑造能力去阐述青绿。

在演了这么久之后,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与它非常近了,好像在某一个空间上与青绿是相通相融的,青绿那种孤寂千年但仍存在的那份执念,好像就全读懂了。读懂了“青绿”为何在望月,读懂那份执着也许是在等待那个画家希孟,也许它所有的情感、寄托成就了这一份文化和岁月的流连。

“青绿”刚开始是空的,你明白吗?像是无生命一样,在这个画卷里封存千年已久。它是《千里江山图》的画魂,已经静待千年了。但因为《只此青绿》,因为现代展卷人与宋代王希孟,赋予了它有温存的生命感。从开篇的静待姿态到时空运转的舞动,它像血管里逐渐开始流淌的红色血液,变得温存有温度了。

舞剧中唯一一个抽象、写意的角色“青绿”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NBD:在逐渐触摸读懂“青绿”的过程中,会有低落的时候吗?

孟庆旸:有的。刚开始排练时,编导总说我像西洋博物馆,就是很外在,不够古朴、不够沉浸、不够往内走,不够像宋代历史悠久的文物。

这个角色是需要安静的,你要安安静静地跟一轮明月对话,如何在台上既能够压得住,又能心中只有那一轮明月,当舞台开启时,你必须要完全沉浸在“青绿”里,你要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这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个状态。

有一次我跟编导真姐聊天,她说你会发现青绿眼中是眼存山河的状态,它的大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你可以理解青绿是自然的化身,是文化的化身,它是人与时空的一种桥梁。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段历史。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只此青绿》中,打动观众的不只是美妙的舞台动作,更是宋风雅韵中的沉稳与傲骨。它不是简单的一曲舞蹈,而是让观众真正理解,《千里江山图》中中国文人的那份心胸和傲骨。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BD:无论是央视春晚还是B站跨年晚会,都选择呈现《青绿》这一片段,有什么寓意吗?

韩真:我觉得这一段能够在舞蹈中呈现“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我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女子舞或男子舞,他看到的是真正的《千里江山图》,看到青绿的大气壮美。

NBD:创作之外,舞台表达最难的是什么?

周莉亚:最难的是要找到北宋的那种气质。《只此青绿》中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小女儿的娇羞,你怀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是带有一定肃穆、孤傲的感觉,舞蹈要体现出历史和我们当下生活的疏离,以及画中悠远的意态。

花时间让这个气息沉下来,让创作者和所有演员静下来,去感受到那种慢,感受留白。现在的生活太快了、太满了,所以要花时间让自己先去安静下来,你创作出来的东西才可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安静、闲实的感受。

韩真:《只此青绿》中宋代美学除了服化道、舞美设计,最终的核心是演员的起舞动态、方式以及体态形态。我们会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势来去表达青绿,表达画中的气韵。

《只此青绿》剧照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青绿》这一段,很多肢体方式都跟女孩子惯常的训练在做对抗,所有的走都是半蹲式,脚是缓缓向前探出,在探出的那一瞬间达到舞蹈重心移动的最大值后,再往前轻轻蹭一步,这是我们对宋代美学的一种理解。同时,我们要求姑娘们眼神要有冷艳的疏离感,也要有极强的信念感。她们几乎很长时间是把眼神的神态放在一个垂暮的状态下,这是非常难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见解,说西方的芭蕾就像它的建筑一样是尖的,气息是向上的;而东方的舞蹈,它像中国建筑一样,是一个向下沉、脚踏大地的感觉,你要让演员的气息沉下来,从胸口沉到丹田,从丹田沉到膝盖甚至脚腕,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训练和引导。

中国传统美学频出圈

“你我皆是展卷人”

“美哭了,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你我皆是展卷人。”一位网友这样写到。《只此青绿》让观众再次看到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破壁”与“出圈”,也一次次点燃观众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演员春晚后台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官方微博

NBD:《只此青绿》最终搬上舞台时,有担心观众不接受吗?

周莉亚:最开始很忐忑专业领域不认可我们这种突破,也特别害怕观众不接受。担心观众会觉得太慢了,这种静态的感受会不会让他们睡着。而且《只此青绿》没有追求故事逻辑,只追求情感逻辑,这在此之前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同时,舞剧是一个大写意,有很多留白,对观众的要求是很高的,观众能不能get(理解),这是很有挑战性的。

但我们在北京演完三场后,我们的第一波观众,在网上写了很多评论,给予了我们更多自信和胆量去尝试更多不同的创作手法。作品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对话很神奇,这恰恰是剧场最大的魅力,每一场演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NBD: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爱传统文化,有感受到这种变化吗?

周莉亚:非常能够感觉到。整个大环境正越来越多的对传统文化回归和回望。十年前你如果看到街上有人穿汉服,会觉得很奇怪,但现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正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真正的越来越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作为舞台剧的创作者,我们其实深有感触。十年前,我们更多感觉到观众是接受者,舞台给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而现在,观众则更多愿意成为参与者,尤其是年轻观众,参与性是非常强烈的。

韩真:就像在《青绿》这个舞段里,没有被取悦者。在这个作品里,最好的互动,就是把你的精神气质传递给观众。观众会像看一幅画一样看待你,这就是最好的互动,当你在演出时,观众的第二度创作就已经展开了。

记者手记|传统文化创新背后的文化自信

从虎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忆江南》,到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非遗、传统文化主打的国潮节目正在愈发成为年轻人的新追捧。

近年来,视频网站、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都在“去流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层出不穷,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创新节目,不断推陈出新,让经典在不同时代中焕发独特新光彩,在传承中拥有新演绎。

历史永远需要新的讲述者。在科技和创新赋能下,传统文化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时,他们的热爱也恰恰是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正如《只此青绿》主演孟庆旸所说:“这个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一种东西,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一种岁月,一种大气,也是代表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面。”

记者:温梦华

编辑:杨夏

视觉:邹利

排版:杨夏 王蜀杰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