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战友任福安
任福安是我服役时在西昌的战友。
在军营这座熔炉,锻铸屈指可数的英才,在领导干部当中,他是留给我较为深刻影响中的一位。
2011年子春初,解放军总装备部书画文艺创作骨干汇聚于京华航天城,为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举办纪念诞辰百年美术书法作品展。笔者参加该项活动并有幸初识任福安和他同居一室,闲暇时了解到他集书画创作与顽藏一身,有此癖好的人大多是有文艺修养的人。于是乎,开始交往也慢慢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是偶然,倒不如说是缘分。
这时的任福安已经是一位基层单位的领导,我则是一名院校机关部门的普通战士,那种特殊环境的等级关系,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是相交线,而是异面。可我们打破了那种等级观念,我喊他任哥或者老任,他都会爽快地应答着,这种可亲可近的姿态,让我更加乐意走进他的内心进行深入交流。
兵者,以报国舍身为己任。太平盛世,壮国抒志与学文化也是一种家国情怀。在这种民安国泰的环境中,藏玩赏石和笔墨抒怀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吧,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军旅边塞文学的此起彼伏。
对任福安的私生活我们没有必要深入,谈其书法创作与顽石藏玩,其实就是对现行军旅文化研究的一种剖析,任福安就是一面镜子。
笔者和福安兄两次交往一直“耿耿于怀”,也就是这两个交往让我不吐不快。
京华航天城书画创作班开班后的一天晚上,老任出去提着一大包书回来得很晚,说是领导给的文学作品集。出于对文学的酷爱,我蹭过去拿出一本翻阅了几下,有些不舍得放下。书的作者是资深作家,也喜欢书法,还在东北某集团军当过主官,他还参加过反击战,从内心上我更钦佩作者的才气,军旅因为有了这样的文人,才流淌出一抹清流,促使野蛮粗暴的环境下,看到了一丝儒雅。老任低着头边看着手机边说:“这是送朋友的,看完了兄弟给我放好。”显然,我还不是他的朋友。
经过短暂的学习,马上就要结业了,学员开始交流互换作品,显得特别的热闹。
回家了好好给你创作一幅作品,这里的条件差,情绪调动不起来,现在不行!——这是他对我提出留幅交换纪念作品的答复。听着就感觉特别的怪异,有种拒绝的感觉。
2012年的子春底,我还没有收到他的书法作品,从心理上已经失去对获取作品的期望,不再抱有任何念想。又过了两个月,邮局送来一封挂号信,一幅四尺整张的篆书作品映入眼帘,夹着一张便签:让兄弟久等了,一直不在状态,一年多来每天都在为你准备着这张感情账,那套文学作品集等有机会了,我给你要一套。
言而有信,这是一个人的底牌,尤其是军人出身更注重信义。老任的这一坦诚扭转了笔者对他的偏见:他还是心里有我这么一个兵老弟的,没有失信于我。
我对老任的艺术创作定位是:书法作品在中国书协会员当中并不突出,篆刻却很有古意,天真烂漫,饶有趣味。或许和出生于豫中有关,那种对汉玉印以及古玺印情有独钟,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让篆刻韵味醇古,不拘于时,得温和婉畅的气象,平正中寓有灵动的姿态。近些年又得李刚田、李铎、潘锡仁等诸名师的指点,运刀更加潇洒晓畅,各种线条的丰富变化更趋于端凝印文中。因为时常和石头打交道,不免收藏些好的石头,现在已经藏石成瘾。他经常和我打趣地说,等将来退休发达了梦想陈列一个顽石馆——军人能有此夙愿也是一种文人情怀吧!
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他的生命在于创造,不在于重复。福安兄的篆刻能够拟古意,不落窠臼,创作中能瞬时捕捉到灵感,一蹴而就,真是“兴之为物也无形,其勃发也莫御,性不到则百务俱不能快意。印之发兴高者,时或宾朋浓话,倏尔成章……”(明·杨士修《印母》)。 近年,他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广为流传民间的二十四孝故事专门刊出专题印文和创作了故事书写的书法作品,在部分省市的大、中、小学里巡回展出,得到良好的反响,为家庭传统教育铺路奠基,也是为国学教育的再教育作奉献。
现在,福安兄已经退休,可以做自己喜爱的事,干些想干的工作。我想,一个人在军营中能有作为有成就,一旦离开这座阵地,还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成才是真正的归宿,福安兄就是特例还带了个好头,否则,在军营成才或者有所成就就是一句空话。
作 者 简 介
李河,祖籍河北坝上,现居武汉,有过16年的军旅经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书协展览委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