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苏轼的“文中画意”(组图)

苏轼的“文中画意”(组图)

2022-06-13 15:08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世人皆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却不识他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苏轼早年就以文章扬名天下,但是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其人生经历都隐在他的字里行间之中。

北宋 乔仲常 后赤壁赋图

北宋 乔仲常 后赤壁赋图

宋人孔武仲曾这样评价苏轼:“尝闻之曰: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趋,以其皆能传生写似为世之所贵珍。居士之文俊伟宏博,纤余较好矣;而又欲穷丹青之妙,忧以此娱情,欢以此寓笑,盖将以贾谊、陆贽之辞,恺之,摩诘之笔兼之乎一身。”他认为画和文,异迹而同趋。诗画为表,其意为真。晋代顾恺之有“以形写神论”,此为形神不二之意,形为神服务,形即神也,只见形不见神,即儿童也。得意可忘形耳,无意之形,不值得求也。气韵为第一义,以气韵求,形似在其间。六法中形似为三,一为气韵,二为笔墨,然后才是形象,取法乎上,得其中。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主要还是关于人物画,顾恺之的“神”,意在“阿睹”,通过对形的描绘,再现客观对象的势态和神韵。然而,苏轼所推崇的“画中有诗”,主要还是山水画的“传神”,传达山水背后的“精神”。“诗中有画”或是“文中有画”,其要义同样在于“传神”。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