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组图)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组图)

2022-06-20 09:16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京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清华办父子展!父亲闻一多:最刚烈的勇士,有最柔软的心肠

闻一多治印(1946年)。赵沨摄

背影

“夜里醒来,就看见父亲还披着衣服、弓着背,坐在桌前刻图章”

1938年8月底,闻一多终于设法将家人接至昆明。此后,他们一家在昆明住了8年。

对昆明这座城市,闻立鹏怀着复杂的情感。在那里,有他与父亲共度最久的一段光阴,有他最珍贵的童年记忆,可也是在那里,他失去了父亲。

“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父亲的背影。”闻立鹏说,“那时条件困难,一间屋子既是我父亲的书房、会客室,又挤着我和妹妹的床,还有我父母的床。有时我夜里醒来,就看见父亲还披着衣服、弓着背,坐在桌前刻图章。”

1944年,闻一多开始挂牌治印。

战时物价暴涨,闻家人口多,闻一多的月薪仅够一家人勉强支持10天左右。书籍衣物变卖殆尽,他去校外兼课、写文章、做报告,为节省炭火,在腊月带着全家高高低低的孩子们去小河边洗脸……想尽办法,一家人仍时在断炊中度日。直到闻一多在朋友建议下公开挂牌,为人刻印,成为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家中状况才有所改善。

授课、著书、开会、演说,投身民主运动,为养家糊口治印刻章……闻一多的面容变得消瘦,手指上磨出了硬茧,但在最劳碌的日子里,他依然是那个几乎从不对子女发火的好脾气父亲。

闻立鹏记得,有一回,二哥闻立雕从学校拿回一块钠,放入盛水的茶壶,试着按课堂上教的钠加水产生氢气的原理制造氢气,结果钠放得太多,引起爆炸,伤到了围观的大妹。

“二哥闯了祸,我们都吓坏了,没想到父亲并没责备我们,只是借此讲了个道理,说了句英文谚语,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意思是,一知半解是最危险的事。”闻立鹏说。

闻一多会郑重对待年幼儿女的书信,也会郑重倾听孩子们的意见。

有一回,闻一多的小女儿闻惠羽(由于其名字的正确写法未能正常显示,可参见本报电子版或纸质版)在家里闹脾气,被闹得心烦、无法工作的闻一多一反常态地打了女儿两下,结果被儿子闻立雕质问:“你平时天天在外面讲民主,怎么在家里动手打人!这叫什么民主?”

“今天是我不对。”闻一多向儿女承认错误,“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对待你们的孩子。”

1945年,通胀严重,闻一多提高了自己治印的费用,被长子闻立鹤责问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沉默良久,说:“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

后来,常有人问闻一多的子女,闻一多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其实他没有所谓的教育过我。”闻立鹏说。他指的是那种手把手地教导,或者板起面孔的“你应当如何如何”。在闻立鹏的印象里,父亲也不曾对他们兄妹提过多少要求和期望,除了在给哥哥们的信中,说过一句“务必把中文底子打好。我自己教中文,希望我的儿子在中文上总要比一般人强一点”。

闻立雕也曾在文章中写过,父亲是寓教育于日常生活,身教多于言教,熏陶和潜移默化多于灌输。“例如,他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好好读书,而他自己只要没有别的事,放下碗筷就坐到书桌前,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受他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就形成了看书写字的习惯。”

为国担当,为家担当。无需说太多,闻一多只需做自己的事,他走在前方的背影,便是对儿女们的指引。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