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不尊重人民审美趣味,迟早会被历史抛弃

不尊重人民审美趣味,迟早会被历史抛弃

2022-06-24 10:03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丑书”“丑画”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最早引发争议的是“丑书”,即那些写得潦草、缺乏法度与美感的书法作品;近来人们发现一些美术作品也有“丑化”的倾向,被人们称为“丑画”。

就艺术创作规律而言,“丑书”“丑画”本不奇怪。艺术作品是现实的反映、人类心灵的写照,既然现实中的确存在不美的事物,艺术家写“丑书”、画“丑画”也是正常的。“丑”作为作品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的个人风格。但如果写“丑书”、画“丑画”成风,大有将“美书”“美画”挤出艺术天地之势,这就很不正常了。

艺术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及成果,人们通过看戏、看画、看电影等获得美的享受,实现精神的升华。如果主流艺术作品看起来不美,相反还十分丑陋,其价值究竟何在?人们又如何去欣赏这样一些作品?比如如果书法家写的不是王羲之、怀素那样给人美的享受的字,而是都跟小学生写的一样,谁还喜欢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如果画家笔下的人物个个五官扭曲,这样的肖像画有多少人能认可、接受?

“丑画”“丑书”的出现,存在两种逻辑:一是艺术家在努力建构个人风格;二是在“美”被艺术家耕耘数千年后,“丑”还是“处女地”,一些艺术家想在“丑”的方向上开拓创作空间。艺术强调创新,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随着一代代大家、一座座高峰耸峙,后来者必须探索新形式、新风格。创造丑陋的形象,对于某些画家来说就是进入新天地,而以“丑”为“美”就成了风格。

问题在于,不能把写“丑”画“丑”变成艺术时尚,更不能变成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但有些人写“丑书”、画“丑画”以后,他们一定要发展出一套理论,建立一套新的艺术标准,来为自己的创作辩护。他们否定传统,也蔑视经典,实际上已经不是以“丑”为“美”,而是视“丑”为正宗,进一步把写“丑书”、画“丑画”变成一股风气,对艺术创新形成误导。

这种“丑”化的艺术打着创新的旗号,但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不尊重民族传统与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东西,迟早会被历史大浪淘沙。现当代西方艺术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镜鉴:“一战”后,写实艺术传统被蔑视,法国艺术家杜尚将一只小便器命名为《泉》,拿到展览上展出,结果大获成功。各种现代艺术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发展到向自己开枪、用铁钩穿过自己身体把自己挂起来的行为艺术。这种发展方向,可以说是艺术的歧路。

在行为艺术的背后,其实是有些创作者不想下苦功,妄想走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审丑”成为某种取向,根源是艺术创作上的浮躁,一些人不能板凳甘坐十年冷,而是既想偷懒又想博得虚名并市场变现。这与其说是艺术创新,不如说是投机取巧。这类丑陋作品,终究会被人们唾弃。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