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中隋进才铁艺作品展示 寇梦茜摄
隋进才回忆说,某次父子俩一起去长春出差,父子俩在绿皮车上一坐就是一宿,隋进才在睡梦中被父亲激动的叫醒,说“儿子快起来,你看这是什么”,隋进才睡眼惺忪的看着父亲手上的纸,招生简章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原来,这是父亲从电线杆上撕下来的吉林艺术学院的招生简章,父亲一直惦记着他学绘画的事。“如果没有父亲对我的爱与支持,就不会有我今天的铁艺非遗。”隋进才感慨道。
“父亲临终前对我说,他心疼他的那套工具,不能让祖传的手艺丢了。但现在的生活已经不再需要铁匠,怎么传承?2006年,我开始在自己最擅长的美术领域为这份技艺寻找出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铁皮从技艺变成了艺术。
在隋进才的手中,冰冷锐利的铁皮随着压、绘、裁、捶、定、漆、伸、拉、卷等工序,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动物甚至人物,他在艺术创作领域,以执着的匠人精神,替祖辈们传承下了这份镂刻着人类智慧和时光印痕的宝贵技艺。2011年,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被评选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大美明太鱼》在第12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中获“创新设计奖”;2018年,被美国迈阿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授予“特殊贡献奖”;《年年有鱼》获2019年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金属工艺)大展优秀奖。如今,隋进才的作品受邀在各个城市的展馆中展出,特殊节日、事件也会邀请他命题创作一些作品,同时他还为小朋友们讲授非遗文化。
隋进才对于铁艺的执着与热爱,无不饱含着对父辈、对家乡的深情与挚爱,也正因为这份热爱,才让铁皮并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金属,而是成为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作为中国手艺人,对于孝道的理解与传承,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未来发展与创新的希望。
(寇梦茜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