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简牍书法,由务实到求美(图)

简牍书法,由务实到求美(图)

2022-08-09 09:20 文章来源:北青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洛冰

简,材质为竹片,书写、记录工具,长25到29厘米,宽1.2到1.5厘米,用上下两道编绳编联好后再进行书写,这种编好的竹简卷起来存放,用竹简写的叫做“简策”。《说文解字》:“牍,书版也。”即用于书写的木、竹板,可以书写数行,比简宽。用木牍书写的叫做“版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在晋代以前,简牍是中国文字的主要书写载体,是后世书籍的“祖先”。

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简牍上,不仅记录着当时的风物生活、法律世俗,还是中国毛笔书法之源。

简牍上的文字

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毛笔字

从陕西临潼姜寨的古墓中出土的毛笔看,至少在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了毛笔。中国是最早使用、也是唯一使用毛笔的国家,但毛笔出现的时间,与书法无关。

秦汉之前,虽然毛笔书写,但那些字都是写在石上,然后由刻师刻在上面。如李斯留下的《峄山碑》石刻,记录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峄山碑》石刻字体是小篆体,小篆体脱胎于大篆。大篆产生于西周晚期,大篆是字体脱离图形后,产生的由线条与结构组合成的最初的汉字,一般刻于石鼓,也称石鼓文。

秦统一六国后,文字不一,十分混乱,于是秦始皇命李斯统一字体,李斯是秦代的书法家,他不仅将六国文字统一,还将大篆加以改动,将大篆那种弯曲的线条简化成为一种新的字体,所以小篆也称“秦篆”。小篆圆润匀称,更加便于书写和辨认。

李斯书法了得,他曾经说过,书写时,用笔要急速回转,像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要像游鱼得水,运笔要如行云。《峄山碑》是最早的书法石刻,十分珍贵。

但石刻有一个弊端,文字写好后,再高明的刻师,也会在刻体留下自己的功力与习惯,所以无论是石鼓、石刻等,都无法见证文字真正的墨迹,每一块石刻,都是毛笔的线条与刻石的痕迹合二为一。

毛笔与书法真正产生关系,要从简牍的出现开始。

秦代之后,竹简、木牍都大量出现,用之书写、记事。简牍跟石刻比起来,方便,容易保存和运送,有了简牍,文字终于派上了重要用场。

木牍的制作以北方为主,多为乔木、柳木,北方干燥,木质容易保存。而竹简集中在南方,制作竹简先要用火将青竹烤一下,将里面的水分烤出来,再切割削片写字。这样不但能更流畅书写,还能防止虫蛀。烤的过程中,本来青色的湿竹渗出水珠,像汗水一样,所以也叫汗青,后来也代表著作书册,才有后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

与石刻等不同,写在简牍上的文字展示着书写者的所有特性,简牍上的一笔一画,都比石刻更加舒展、自如。

中底层小吏为了迅速记录

而产生了最初的隶书体

简牍对文明和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说,文字记录推动了文明的进程,简牍则为书法艺术开启了一条路。

在最早的西周时期,人们用象形文字,刻在钟、鼎上,这些是无法移动的,所以文字也无法普及,那个时候真正识字的人不过百人。后来的石鼓、石刻时期也一样。

古代社会,无论是科技文明还是运力都非常落后,要想统治管理一个偌大的国家,就需要信息的大量流通。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之后,需要密集的下层管理人员的记录报告等上呈。

书写后的简牍卷成筒,方便运输,也不容易损坏,竹木等取自大自然的材质价格低并且材质无穷无尽,于是上层颁布命令,下层记录都开始大量使用木牍与竹简。

这个时候,简牍的书写还多为李斯改良的小篆,小篆写起来端正严肃,非常慢。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县狱吏犯了罪,被关在云阳监狱中。程邈被羁押百无聊赖,苦思文字,后来他在小篆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字体,在竹简上写了三千新创字献给秦始皇,他改良的字以扁阔为形,笔画平顺,有了波磔,跟小篆比起来,更容易辨认也更好书写。秦始皇一高兴,免了程邈的罪,还给他加了官。这种字体是小吏所佐,所以叫隶书,也叫佐书。

程邈改良小篆为隶书,是有一定道理的。用毛笔在木牍、竹简上写字,因为竹木的纹路是纵向的,毛笔是软的,每一笔都需要加重横向线条来抵抗竹木的纹路,写篆书非常艰难且慢,而隶书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很好地避免了毛笔与竹木纹路的抗衡。

秦朝开创郡县制,各位小吏公务繁忙,每天要禀报的事太多,大事小事都需要书写,可是小篆笔画多而端正严肃,写起来特别慢。底层小吏们的使命是记录,他们并不在乎字的法度是否严谨,线条是否好看,他们只求快,只为完成任务,于是就随性而写,程邈改良小篆为隶书,化小篆的圆转而成为方折,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记录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实在是功德一件。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文字转变的过程与缘由:“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赞:“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这些小吏兢兢业业坚守使命,恪守“为吏之道”,他们不停地在简牍上写啊写啊,事无巨细记录下来,勤勤恳恳,不计得失。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共一千多支,这些秦简的作者是一个叫做喜的小吏。这些秦简中,含有秦代的律法、医药、生活、工作等许多零零碎碎的记录,不但是研究秦代生活制度律法的宝贵财富,还是不可多得的原版秦隶作品。

因为只是随意记录并没有注意笔法,这些字线条不求精美,反而舒展自由,笔力潇洒无拘,透露着拙朴与率真,鲜活而充满生命力。

这些底层文职小吏们无意中开辟了一个时代的文字之美。

汉代简牍开始注重线条

与整体美感

如果说秦隶为了快速记录而质朴自如,那么到了汉代,简牍上的字迹就开始注重文字美,秦隶只是普通的记录,汉隶则开启了普通文字向书法转变之路。

江苏也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这些简牍都是作为墓主人的陪葬品出现,是精挑细选的作品。

汉简与秦朝简牍内容不同。秦简牍多为小吏所书,挥洒随意,无拘无束,反倒拙朴可爱。汉简牍则多具有文人的性情与气息。

敦煌出土的简牍内容多数为当地官员往来的书信,官员都是文人士子出身,个人素养和文字水平都高于常人,简牍文字大方得体,笔墨飞扬。

江苏等地出土的随葬简牍文字体现了更多的文人书写者的气质,这些字无论在结构还是运笔、线条等都更静谧温和,笔力稳健,法度严谨,这些文字已经是真正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了书写者的审美与性情。

1973年,河北正定四十号墓出土了汉宣帝的王族墓葬,其中陪葬的竹简因为碳化已经无法分辨字迹,专家经过了技术处理,将这些简牍上的字迹拍摄清楚后,发现这些简牍书写的内容多为古文,如《论语》等,内容高雅不俗,而文字则是八分书(隶书分出来的另一种字体,有明显波磔特征)。

这些简牍上的文字飘逸自如,精美无缺,一撇一捺都优美稳健,转折运笔间,笔力精到干脆,每一帧都是完美的书法作品。看着字,似乎能感受到书写者笔锋在情绪间游走,随着指、腕、肘完美运动,每一条线都是舞动的,都有音乐的起伏。

从此简牍上的书法之美源远不绝,一直到了晋代。晋代造纸术大力发展,由中原地区逐渐向周边辐射,造纸术成熟,更轻便的纸代替了简牍。

文字始终是文明的缔造者,从远古时期的结绳为记,到殷商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钟鼎金文,再到秦之前的石刻碑文,再到秦简的随性质朴,汉简的优美舒展,文字换了无数载体,却始终承接着华夏文明。

简牍书法,由务实到求美,从生活记录到艺术美,为璀璨的中国书法打开了一扇门。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