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内参观。新华社发
今年5月18日揭晓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高居特别奖榜首。该展览聚焦初心使命,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规划设计,将展览分为4个部分,通过2500余幅图片、4500多件文物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浓墨重彩地反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无论是从展览的呈现,还是从广大党员群众的观展反馈来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都是一堂触动人心的优质党史课。其亮点在于主题鲜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在于导向正确、史实准确、评价明确,做到了权威准确、科学严肃;在于规划设计中坚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清晰的历史脉络;在于展览中文物实物、图片的丰富性、代表性和说服力,所选摄影、绘画、雕塑等作品也皆为艺术经典。正是具备了这些亮点,它才更能走进人民心中,成为“不朽的史诗”。
此外,“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等精品展也同样亮点纷呈。而“中国书法兰亭奖展览”“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在各领域发挥着引领创作方向、引导行业风气的作用。
2.为展而展,不如不展
一个展览就是一堂课,它关系到历史事实、审美趣味甚至是行业风向。在一些行业展览开始的初期,一次全国性的展览常常会引领潮流,改变某种审美认知。这也意味着各类展览,特别是行业标杆性的展览可能直接影响着行业未来的走向。
总的来说,近年来,文化艺术类展览增量的同时,质也有明显提高。从展览主题、展览方式到展览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但是,其中也不乏问题或潜在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前些年,审丑乱象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各种文化艺术类“大师”凭借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创作表演”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也把乱象带向了部分展览。比如“射墨体”“拖地体”“杀猪体”“神龙摆尾体”等“丑书”“怪书”乱象丛生,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毫无底线地肆意破坏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大师”为了抬高身价,甚至打起了参展、办展的主意。这类展览不仅毫无存在价值,甚至会严重影响文艺创作和大众审美。
前不久,一篇题为《“无效”艺术展不妨少一点》的评论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文章指出,我们的艺术生活中还充斥着大量“无效”艺术展。大部分“无效”展览,诞生于“做点动作”的想法里。场馆要“做点动作”,艺术家要“做点动作”,策展人要“做点动作”。或拉起一个主题:比如大家一起画山画水;或拉上一帮熟识的艺术家,想个大“帽子”把作品“扣”在一起,这就捣腾出了一个“大杂烩”展。
“无效”展览的说法实际上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展览应该为何而展,为谁而展,何为有效展览?这是所有策展人需要直面和思考的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做点动作”的为展而展,那就不如不展。这种展览要么“开幕即闭幕”,要么毫无意义地占着展厅,势必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3.优质展览是大势所趋
展览关系到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关系到艺术之“美”对公众之“育”,关系到文艺工作者对社会文化以及艺术现象的研究态度,还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激活与传播。因此,审丑化的展览、浪费资源的“无效”展览需要批驳抵制,高质量展览才是大势所趋。
近日,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通过经典著作、手稿手迹等形式,展现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上,文明肇始、文字诞生、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都有迹可循。从中华古籍到革命文献,从雕版拓片到钱币邮票,从青铜玉器、简牍丝帛到绘画书法、雕塑壁画,中国国家版本馆以丰富的藏品,展现着厚重的中华文化遗产。这些重要展览足以让它成为一座赓续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一方集纳先贤智慧的浩瀚海洋,一个熠熠闪光的文化坐标,一架文明互鉴的宏伟桥梁。
高质量展览是人们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因此高质量展览也应当具备这些特质:一是主题鲜明,展览文物或作品要具备一定的质量和高度;二是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发人的思考、提高人的审美;三是要通过多彩形式具备让人自发走进展厅的吸引力。
要办好文化艺术类展览,策展是重中之重。再好的食材如果只是无序的杂烩在一起,也不会有美感,更别提营养了。只有通过策划和设计,用好展览资源,讲好展览故事,让更多观众走进展厅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回味,展览才算得上高质量。此外,高质量展览还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加强创意,通过数字科技、云媒体或流动展览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观众从中受益。
展览之外,展览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一项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很多优质的临时性展览结束后,不妨利用各地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多做一些巡回展览,让优质展览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作者:杨海波(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7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