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七墨之韵——张国樟美育专栏(组图)

七墨之韵——张国樟美育专栏(组图)

2022-09-06 09:3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现代-吴山明-黄宾虹写生图

美析:历史来了一个巧合,吴山明先生用黄宾虹总结的宿墨法画了一个他的写生造像,后面又配上了黄宾虹老先生的山水风格。吴山明,浙江省浦江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他长期探索宿墨在中国画的创作,成果斐然。在这副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宿墨的线条美和痕迹美,肌理透亮、苍润结合,笔痕重叠,很有古意。

黄宾虹先生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七墨法,把这一套方法归纳成了系统理论。成为我们审美和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这七墨即浓墨、破墨、积墨、淡墨、泼墨、焦墨、宿墨。七墨法,画家懂得理论和掌握起来是比较容易的。都是能随手攒来,得其上乘奥秘,就不容易了。黄宾虹先生将各种墨法灵活交替运用,尤重破墨、焦墨、积墨,融入水法、渍墨等技法,重重密密,层层深厚,混沌中显分明,分明中见混沌,清而见厚,黑而发亮,秀润华滋,自然天成,神采焕然,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前人对“七墨”虽然也有运用,但黄宾虹先生却是首先并在实践中发挥到了极致,达到化境,从而形成了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全新画风。

一是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黄宾虹引用东坡言“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讲的是浓墨要有光亮,有神采,光黑不行,我们在审美的时候就明白了。第二是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景。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出来的。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淡墨的精彩在于墨韵,仅仅淡而无韵味,就失去意义了。

三是破墨法。以不同水量、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通常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墨色互破等。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的,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会有变化,画家会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四是积墨法。有独立的篇章进行讲述。

五是泼墨法。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绘制方法。这种方法墨足笔饱,水色淹润,虽干犹湿,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但却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法有二种,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便于控制。泼墨的审美有两点,第一是大面积的墨块视觉效果,第二是自然渗晕的墨迹如天道所成。会有意外的视觉效果。六是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要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使画作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七是宿墨法。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方法。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胀浊,故用宿墨要有较高的笔墨功夫。吴山明先生已经对宿墨的研究使用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人物画中大量实践,著有《宿墨论》一书,我们可以去看看。

黄宾虹先生认为,七种墨法在具体运用中可有取舍。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黄宾虹是“七墨”法运用的高手,尤其是晚年,以大篆笔法作画,沉厚凝重,刚健劲遒,生辣稚拙,沉着刚健,呈现出一种内美。总之,他的“七墨”法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和审美系统依据。如果我们有所了解,在审美中国画的时候就会看出眉目。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