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出土文物。图/FOTOE 视觉中国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我们也希望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对积石冢内人骨的DNA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埋在一处的这一群人,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进而认识到红山社会到底是血缘群体还是地缘群体。”
考古之外的许多问题,也在等待着郭明和她的同事乃至他们的后辈,用一代代考古人的力量去摸索和解决,例如关于遗址的保护。
1986年时,辽宁省人民政府第169次省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将牛河梁50平方公里内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1988年,国务院又将牛河梁遗址公布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遗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为依托,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牛河梁地区的遗址保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专门机构管理,牛河梁遗址保护区范围内要好一些。这个区域外面,我们新发现的一些遗址则面临一些问题,就是农村的平整土地和深耕,还有梯田。因为我们的调查发现是有限的,可能今年基于地表的保存情况没有发现,如果明年土地做了深耕,可能就会发现比较多的陶片,但是如果下一年再耕一次,这个区域就会被破坏掉,这的确对遗址保护是非常不利的。”郭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还有,我们面对的红山文化,是土质遗址和石构遗迹混合的这样一种遗迹类型,怎么保护这类的东西,我们也在做尝试。”
一切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无论是红山先民留下的千古迷雾,还是当下现实构成的种种挑战,都像是一道道需要精细分析、严密论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