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度的提升,还是去怀化参加一次活动后得到的。2005年夏,我去怀化参加一个全省的业务性会议,期间,参观了怀化慱物馆和芷江愽物馆。两个馆在介绍当地的历史名人时,都把李子隆当作清代的一张重头名片推了出来,我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分别问馆里的工作人员,馆藏有李子隆的作品吗?他们都摇头,一个说不清楚,另一个说没看到。这时,我才感觉到了李子隆作品的稀有性,并认识到了保存好其作品的重要性。从怀化回来,我就把画交给在长沙开店的苏州籍裱画师老沈,业内人士都知道,古画交给老沈裱,是能够保证质量的。
裱好的画,着实漂亮,越看越雅致,也越看越喜欢。后请北京荣宝斋来长的专家鉴赏,评价很高,认定这件作品为乾隆壬申年(即1752年,乾隆十七年)所作,年代与作者的时间相吻合,作品功力与作者的水平相吻合,该作品既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又有庐山《匡庐图》的气势,实为湖湘书画众多美品中的一件精品。
时下,常听有这样一种说法,推送的文字越短,信息量便越大。李子隆的简介,一条二十多字,一条三十多字。就是清代徐珂编写的《清稗类钞》中那条“李兰斋卖画”故事,也不到一百字。应该说,仅凭这几条短信息,是不能全面读懂李子隆的。只有把这几条简短的文字连同他的画作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才能找到更多的有效史料,描出他的基本轮廓,悟出他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