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不游雁荡是虚生 跟着《雁荡山图》游雁荡品诗画(组图)

不游雁荡是虚生 跟着《雁荡山图》游雁荡品诗画(组图)

2022-12-11 16:03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王常权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近日,温州雁荡山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的荧屏。节目从《雁荡山图》卷的诗画经典中提炼选粹,邀请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与青年舞蹈家朱晗于山水之间倾情创作,让诗与画在雁山实景和艺术演绎下奇妙融合,描摹出新时代的雁山胜景。

今天,让我们跟着《雁荡山图》感受雁荡山水、人文之美。

雁荡山向来以山水奇秀、天开图画而闻名天下,有着“东南第一山”的美誉。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雁荡山赋诗绘卷。在《诗画中国》节目中,明朝画家叶澄的《雁荡山图》卷为人们展现了时而巍峨高耸,时而秀美多姿的雁荡山。叶澄传世作品极少,这幅作品为其代表作。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评价作品为“堪称希世宝”,而且“不啻超出乎唐、宋、元各大家名迹矣”。

画卷徐徐铺开,被墨色晕染的奇景渐次展现,移步换景、各具其姿。山间林木乃至溪边乱石均刻画细致,山岩的轮廓线方折挺劲。繁密细劲的用笔与丰富的用色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极好地表现出雁荡山奇秀的特点。叶澄传世作品极少,《雁荡山图》卷的艺术水平之高堪称杰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介绍:“观此画就能体会到雁荡山的奇特,品此画便知文人为何频频描绘它,《雁荡山图》卷虽为长卷,但从构图上看,有一个核心聚焦在画面两座山中间,符合现代人的观景感受,可以看出,写实的山水并非被动描摹自然,而是包含着艺术家自己的想法,这幅画契合了当时社会对名山大川的期待,也表达出画家本人对于名山大川的见解。”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在画作诞生的明朝,旅游文化盛行,《雁荡山图》卷展现出一个既空灵又实在的世界,也成为游客识读雁荡山的重要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表示:“在观此画卷时,我们会随画家设定的路线,跟随水、石、天及舟船之间的关系而游走,近观画作,既可从中领略雁荡山十亿年前由岩浆喷发,所形成的独特质感,也可看见其兼具江南景致的秀美灵动。”

在《诗画中国》的镜头中,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与青年舞蹈家朱晗带领观众品山中画,赏画中山。

和画卷一同展示的还有宋人杜范的《雁荡》诗节选:

东南富山水,杰气钟雁峰。

巨灵排屃赑,妙力开鸿蒙。

断崖据险绝,峭壁凌寒空。

分岑献万状,转盼无一同。

或叠如锦缬,或铸如青铜。

或前如舞凤,或却如飞鸿。

或伏如卧虎,或矫如游龙。

并如兄语弟,差如儿对翁。

相传雁荡山主峰上有着结满芦苇的湖荡,南归秋雁多栖息于此,故名雁荡。它位居我国三山五岳之列,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享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爱情圣地”等美名。

雁荡山开山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地质年代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前,是中生代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的代表,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流纹岩天然博物馆”和“造型地貌博物馆”,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等称号。

千百年来,雁荡山独特的神韵与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徐霞客、沈括、汤显祖、康有为、蔡元培、叶圣陶、郭沫若、黄海滨、张大千、潘天寿等名人大家皆到访过雁荡山,留下无数诗篇画卷。

清代诗人江弢叔的名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向世人昭示了雁荡山难以抵挡的魅力。

在中国绘画史上,雁荡山无疑拥有悠久的历史。

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此为雁荡开山之始。之后历代高僧、文士,多所流连题咏。雁荡山最早进入中国画家视野始自五代画僧、诗僧贯休,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有载:“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现在雁荡山尚有经行峡、宴坐峰之名,皆来自贯休诗句。但贯休在此是否留下画作,已无可考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泷湫宴坐图》为黄公望晚年之作,写大龙湫景区千佛岩一带景色,款署时间为“至正乙未”,即1355年,此画构图繁复而笔墨甚简,疏朗灵秀,正是比较典型的黄公望画风。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描绘雁荡山之作。关于此画真赝,部分专家尚有歧见。根据此卷后宋荦款跋,黄氏尚作有雁荡长卷,现已无存。在黄之前,延祐三年(1316),李昭画有《雁荡图》,惜未得见。

叶澄所作《雁荡山图》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写北雁荡景观,作者以小字标出各景名称,计有石门潭、章毅楼、石佛岩、石梁洞、灵风洞、响岩等,描绘真实,一一可对,似为现场写生之作。叶澄师法戴进,徐沁《明画录》谓“其神似处,几莫能辨”。此图画法近于戴进,但笔墨更见繁细、劲峭,刻画细致,线条方折挺劲,皴法似小斧劈,晕染清淡,层次丰富,显得文气十足,很好地体现了雁荡奇异优美的特点。

稍晚于叶澄,吴彬亦作有《雁荡山图》,同样为长卷形式。全图相当写实,并用朱砂标出灵岩寺、平霞嶂、石船寺、马鞍岭、鸡鸣洞、石梁寺、诵经洞、在龙湫、能仁寺、白云庵、四十九盘岭等二十余处景观名称。此为吴彬早年之作,画法尚属正统一路,清润舒畅,色墨雅洁,但后期变异古怪的倾向已隐约显露。

清代钱维城《雁荡图》卷为其代表作品,青绿设色,绘五十三处景观,故又名《雁荡五十三景图》,《石渠宝笈》著录。所画千岩万壑,层峦叠嶂,飞瀑流泉,古木参天,笔墨南北二宗并参,繁密、劲峭、苍润,设色青绿、赭石相间,晕染清淡而通透。全图苍浑华滋,雍容大度,典雅端庄,呈现出一派宫廷富贵气象。

进入近代以来,雁荡山吸引了更多画家的关注,成为山水画的重要题材。黄宾虹先生分别于1916年、1931年、1954年三游雁荡,一生留下雁荡山水作品、画稿数百件。他笔下的雁荡一如其他作品,以意为之,并无突出鲜明的地理特征,但尽得雁荡之神韵。1937年,张大千曾与好友方介堪、谢稚柳、黄君璧、于非闇等同游雁荡,作有《大龙湫图》《西石梁瀑布图》等。李可染先生于1954年、1956年两次赴雁荡写生,《雁荡山》画于1963年,写自山下小镇仰视群峰景象,此时李可染正处于其独特画风的开拓时期,笔墨浑厚雄强,当然亦不乏清润之气。

现代画家中与雁荡关系最为密切且影响最著者,当推潘天寿与陆俨少两位先生。潘天寿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一系列雁荡之作密不可分。潘天寿笔下的雁荡,既有宏观的《小龙湫一截》《灵岩涧一角》,也有微观的《雁荡山花图》《小龙湫一角》。雁荡的奇特美景触发灵机,使其找到了独有的表达方式,即山水与花鸟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潘天寿的一大创造,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格局,也将潘天寿先生的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曾提出“江山之助”说,认为山林皋壤是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可以激发创作思维的活跃。对于绘画,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山水画家而言。可以认为,潘天寿成功地塑了雁荡,雁荡也成就了潘天寿,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么,雁荡之于陆俨少先生同样如此。陆俨少1963年首游雁荡,1980年多次重游,对雁荡山水之美了然于胸。他曾说:“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能入画,它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之,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所谓典型是也。得其典型,虽不能指名为何峰何水,而典型具有,不可移易,使人一望而知为雁荡,这是最难。”通过深刻的观察体悟,陆俨少准确地把握了雁荡的特质,称其为“云泉之源”。其笔下之雁荡,多激流飞瀑,云烟变没,既充实又空灵,清新隽永,充满动感。(图片来源:雁荡山景区管委会)


你最喜欢雁荡山的哪句诗词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有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有500多处景点。景区内峡深谷幽,峰奇崖险,秀中有险峻,奇中有幽奥。素以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畸穴、雄蟑胜门和凝翠碧潭扬名海内外,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贯休、沈括、徐霞客、康有为、张大千、沙孟海、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邓拓、舒婷等都留下了不朽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墨迹。

您喜欢哪句呢?

雁荡山头鴈,如随太守来。——梅尧臣《送温州楚屯田》

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楼钥《大龙湫》

潜心阁上书千卷,雁荡山中草一川。——袁说友《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

雁荡山中逢晚雨,灵峰寺里借绳床。——陈与义《雨中宿灵峰寺》

明年此会知谁共,雁荡山前寄好音。——陈傅良《同游张园酒中各叹明年未知谁与此会余最衰病》

谁知归雁亭中客,鼓翼来游雁荡山。——李洪《题雁荡图寄二兄》

雁荡山之臞,匕饭悲黍离。——刘黻《中兴更化诗》

夜深婺女明如镜,雁荡山前雁尽回。——萨都剌《寄浙东聂经历》

雁荡山头日西没,采药迷途意荒忽。——程敏政《刘阮遇仙图为提督河道杨克敏通政赋》

近谋吟屋傍浔溪,雁荡山深云未归。——周耕云《赋介轩半村新居》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