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奇妙的偶然性——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四期(图)

奇妙的偶然性——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四期(图)

2022-12-15 11:4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张国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现代—陆俨少—峡江行旅图美析:应该说,此画正是描写了陆俨少在长江上的所见所感。图中峡江景色,历滩渡险,水势变化源于现实布局,是陆俨少木筏之旅中观察到的形象,也正是其“行旅”生活的写照。蜀地生活经历与此次木筏之行,令陆俨少找到最富个人特色的山水画题。蜀地峡江,直至晚年,仍创作频频。画中见大江夹流于两岸崇山,水流湍急,峡江险滩,层峦耸峙,山势欹斜,流云行空,回波激流,江水、崇山、流云,气脉贯通,物势倾斜而气象中正。波涛激流中有舟楫壮汉逆流而上。正是他行旅生活中的满腹情思,尽情地抒写在画稿上。图中画面虚实相映,物象显现着半抽象的意味,形和神、真和幻、情和景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反映出“陆家云山”形成后的审美共性。

中国画大师的成就和突破,对于创新性的美学的发掘,存在着奇妙的偶然性,这种寻求美的过程和道法自然的顿悟,非常有趣。

齐白石先生久居家乡湘潭,生活非常安逸,卖画过小日子。但是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混战,他在当地小有名气,画一张肖像要十几块大洋。听说他家里有钱,结果被当地的土匪盯上了,准备来抢劫。齐白石听到了风声,非常害怕,迫与无奈,他连夜逃往北京。但是他这一逃,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在北京成功地衰年变法,并成为一个成功的北漂者,成为历史上的国画大师。如果没有土匪的“成全”,以他这个年纪,就一辈子在湘潭那个地方当个小画家了,顶多载入当地县志而已。黄宾虹先生更是有意思。如果没有失意和去青城山,就没有他风格的转变和顿悟。1922年他在上海的古董店被盗,元气大伤,许多心爱之物不翼而飞。他伤心至极,只好变卖家当,归隐老家徽州,买了几亩田地建了一个庄园。不料洪水冲走了他的世外桃园,连续的打击对于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是非常不幸的,然而连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这一连窜的不幸却成就了书画上的大幸。失意后的他去了四川青城山。四川的青城山是中国的道教名山,山间林木青翠,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长留之地。1934年春天,70岁的黄宾虹只身一人来到了这里。当他走到半山腰时,突然下起了小雨。山间烟雨蒙蒙,远处的峰峦时隐时现,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象让第一次来到这里的黄宾虹心头为之一动。就在这一瞬间,他仿佛悟到了什么,于是他不顾浑身湿透,忘情地攀登浏览。这天晚上,回到成都的黄宾虹一进宿舍就拿起了画笔,一口气画了十几幅《青城烟雨图》。他用浓淡干湿的笔墨,将青城山烟雨蒙蒙、青幽湿润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黄宾虹在青城山上顿悟的,开始了他浑厚华滋水墨意境。

如傅抱石先生,日本侵华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他也随学校到了重庆,当时的他非常郁闷,有一次隔壁老农送给他一坛土酒,他喝醉了,在家趁着酒兴用笔放开散锋乱皴,就在这偶然中便改变了他的画风,创造了“抱石皴”,成就了自己书画事业。

同样在重庆八载的陆俨少先生,日本投降后,他要回上海老家,但是无钱买船票,只好搭乘了一位朋友的木筏,顺着长江一路东下,在数月的时间里,他过瞿塘,下巫峡,望神女峰,一路上舟行虽缓,他却得以尽览沿江危岩穹谷,长云横霭,古木老藤,悬瀑奔涧。更可以细细观察江洄激流,各种不一样的滩岸。深切地感受了峡江复杂的水势,体验了长江的水流水色,回来后他潜心笔墨创作和探索,便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面目和画法,称为“陆家样”。他曾说:“经过各滩,因滩石结构不同,水势亦无相同者,真是千变万化,各尽其致,所以我说坐一次木筏,胜过坐轮船十次。由重庆到宜昌,走了一个多月,就如补上了一次大学课程,得益非浅。”

吴山明先生一次到藏区偶然的写生,开始了宿墨人物画的萌芽。由于高原的气候风大,西北的天气干燥。墨风干的非常快,偶然中的他用这种风干的墨来写生,结果让他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从此开始了用宿墨画人物的一生。一次偶然性的生活却可以成就一位画家一生的风格和成就。

这这些偶然性的背后,是有必然性的。必然性是要有扎实的基础。和观察美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要紧紧抓住稍瞬即逝的偶然性,可能会成为你质变的起点,成就的起点。前提还有需多交游,有点失意。

(请横屏浏览)

图片

现代—陆俨少—沁园春长沙美析:这副画作取自毛泽东主席的词意。表现了一个寒秋的日子,俯瞰北去的湘江,中间位子画了橘子洲。最前方画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山景;湘江之上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正如词意所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陆俨少虽然在画中没有表现陆家云水,然而在长江的积累所感依然清晰可见。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