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不作时史”问题(图)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不作时史”问题(图)

2023-05-19 13:08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官方账号  作者:朱良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作者 朱良志

中国传统艺术在唐宋以来出现一种思想观念:真正的艺术创造,不是追逐时尚潮流,而要与这种潮流保持一定距离。艺术家应是冷静的思考者,而不是追赶热流的弄潮儿。“不作时史”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凝结的重要观点。

强调“不作时史”的中国艺术,不是否定历史,而是带有突出的反思性特征。就“书写的历史”来说,它要挣脱知识和权威等束缚;就历史现象来说,它更要透过时间过程中呈现的表象,发掘人内在生命的力量。“不作时史”的根本包括两方面:不作历史现象的表面记录者;不作“书写的历史”的复述者。它要通过艺术,在更深层次、更广视域中,发现历史的脉动,从而传递出艺术中本应有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不入时趋

清恽南田从时代角度,谈艺术创造应有的选择。艺术观念中的“时趋”说法,说的是一种附和世俗的创作倾向。一就时代潮流而言,是时之所尚;一就个人选择而言,是追逐时流。为“时趋”所左右的艺术创造,本质上是目的性追逐,其创作是从属性活动。“时趋”是与“古趣”相对的概念。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古趣”,是历史表相、历史书写背后流淌的永恒精神,那种人之为人的生命趣尚(或者本质属性)。而“时趋”则是对此一精神的背离。

纵观宋元以来文人艺术追求的大方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虽然不能从身份上说“文人画”就是“文人”之画,但从历史大势看,文人画的主体是熟稔绘画技法、拥有丰厚学养并具有独立精神追求的群体,基本可以说是“士林”中人,因此,“文人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人之画”。第二,文人画家乃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者,具有“隶气”(文人意识常被称为“隶气”)。第三,文人画以追求“天趣”为理想,超迈于人工秩序之外,不趋于时流,在时间和历史书写外,展拓自己的理想天地。艺术本身也是历史书写的一部分,然而真正的艺术必须超越历史书写的特性。“不作时史”弱化传统思想中所具有的强烈目的性观念,去反映“非时间”的生命本相,这带来了艺术面目的深刻变化。宋元以来艺术中的寒林枯木、寒江独钓、独鸟盘空等形式语言都与此思想有关。这种思想在庄子时代即露端倪。

明清以来,艺术论中又以“时史”去取代“画史”概念。“画史”与“时史”二者含义并无多大差别,但明清以来易“画史”为“时史”,注目的中心已从元之前的技巧斟酌转向与时代、社会、历史关系的思考。艺坛人士反“时史”的倾向,就是从“时”切入,来思考艺术的本质。文人艺术推崇“妙合神解”,不是远离时代,远离普通人,而是在超越时代和历史中,更好地呈现人的真实生命感觉。

不落时品

在艺术与时代关系的论述中,明末清初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影响很大。“笔墨当随时代”,按一般理解,石涛这句话强调艺术创造要顺应时代、追随时代,但这种理解有片面性。综合石涛理论,他强调两点,一是“一代有一代之艺术”,二是“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这两句合在一起,才能见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完整意思,即笔墨当追随时代中活生生的人的鲜活感受。这鲜活的感受是艺术创造力的本源,即他所说的“一画”。将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简单理解为艺术要顺着时代、做时代的吹鼓手、做时代潮流的推波助澜者,是对石涛的绝大误解。

揣摩石涛论画旨意,联系他的《画语录》,我们可以发现,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不是随顺这个时代的俗尚,更不是尊崇古法,服从权威话语,而是强调艺术创造要深深扎根时代土壤,随顺这个时代中生活的独立个体的真切感悟。画家不能成为古法、今法的奴隶,必须从真性出发,才会有真正的创造。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反映了文人艺术的基本主张,可以两句话概括:人的生命感悟来自时代气息的氤氲,人的真正创造必须超越时代藩篱。

不到人境

中国艺术推崇空山无人之境,尤其在绘画创造中,抽去人的活动场景,略去人的活动过程,如元代以来的山水面目,大都是空山、空林、空亭、无人的山村、空空的院落,透出浓浓的荒寒冷寂气味。这不是个别人的趣味,而几乎是整个文人艺术的基本趣尚。

传统艺术特别注重无人之境的创造。这样的观念直接影响艺术的形式构成。中国艺术推重的“荒寒”境界,其实就是“无人之境”。

艺术是人的创造,为什么要刻意排斥人的活动?这是一种由思想观念推动的艺术现象。

(一)不作人间语 中国艺术的空山无人之境,与突出隐居、突出环境的阒寂没有多大关系,其要义在与十丈红尘隔开。艺术家“不作人间语”,是在超越时间、历史的情境里营构人的存在世界。在艺术中抽离人的活动,是为了更好表现人的存在境遇。

(二)请从天际看 作无人之境,也是为了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从凡尘超出,作天际的俯瞰。《易传》强调的“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的“大人”境界,两汉时“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赋家之心”,晋刘伶《酒德颂》中所说的“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的醉意陶然境界,都是这放旷高蹈精神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善于透出时间之网,以天际的目光飘瞥苍穹。

(三) 寂寞自太古 无人之境,乃寂寞之境,它超越时空,如聆太古之音。“寂寞”二字,为文人艺术所重,元画中体现得最为突出。恽南田以“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概括倪瓒的艺术境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有元一代艺术之追求。这与那个时代压抑的气氛有关,更重要的则是出自文人艺术的超越梦幻,他们要在寂寞的太古之境——这一绝对时空里,铸造神明清远、意态豁然的理想天国。

(四) 无人花自开 北宋以来,文人艺术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东坡语)为八字真髓,人们创造寂寞的境界,通过它感受世界的活泼,高扬性灵的腾踔。

中国艺术追求气韵生动,追求生意,追求活泼泼的境界,这是大方向。从时间角度看,它有两种方式:一是时空界内的,即人通过感觉器可以捕捉到的,这是“看世界活”;一是“让世界活”,就是荡涤心灵的遮蔽,让世界敞亮,让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

谱千年之调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文人艺术“不作时史”、又如何体现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人对“百年人作千年调”有两种不同理解。

第一,只有百年身,人生如此脆弱,却藏着追求永恒的梦想,藏着永世占有的妄念,这样的念想是徒劳的。为一个渺无可能的目的,白白耗费人生不多的资源,是盲动,更是愚昧。

第二,纵然人生短暂,但要做“千年调”——千年之思,超越时间、超越一己功利,追求人类命运的普遍价值。

中国艺术追求“古趣”“天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超越时空限制,作“千年调”,将人类普遍的生命关怀意识作为艺术追求的根本目的。

文人艺术的荒寒之旅,常为人误解,讥为一己之哀鸣。而恽向认为,以元画为代表的文人艺术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如高柳上的寒蝉,瓦砾间的飞蛩,声虽细,意悠长,以萧瑟冷寒之音,发人深省,觉人所未觉。声在柳上,高视青冥;藏身瓦砾,饮恨沧桑。艺术家超越身己限制,横绝时空之域,唱出生命的清曲。

悲,属于感情;思,属于智慧。在传统文人艺术家看来,好的画,乃至所有好的艺术作品,必须给人生命以启发,而不是机械地导向概念、知识。从生命的感动到引发生存的思考,正是文人艺术想留下的东西。身为百年人,却作千年调,他们的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鸟非鸟的创造,使身历百年跌宕的人获得性灵的安慰。

千余年来的中国艺术特别强调对时间、历史的超越,推崇荒寒境界的创造,艺术家的意绪常在寂寞无人世界里徘徊,这是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现象,所体现的不是对人生存环境的疏离,而是恰恰蕴含着对人类真实生命的殷殷关切。对这种传统艺术观念的准确诠释和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从而将其转化为当今文化艺术创造和精神营构的有效动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2期P62—P63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4期,项江涛摘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