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刘晓迎:提笔有出处 落墨见功夫

刘晓迎:提笔有出处 落墨见功夫

2023-07-03 11:21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书法艺术美的内涵,不仅仅在于字的布局上、墨的浓淡对比、线条的粗细对比、结构以及章法的形式美,而在于书写者对笔墨有深入的理解。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继承是基础,创新最紧要!要突破书法审美、创作的瓶颈,才能把书法推向更高水平。

1964年生于北京的刘晓迎,从小受钢琴家父亲刘诗昆薰陶学习音乐,受祖父的敦促练习书法。而后又在舅舅叶选宁的一路指导下研习书法,其间得到黄苗子、黄永玉等诸多前辈以及书界好友的点拨指导,多年来笔耕不缀,恪守“提笔有出处,落寞见功夫”的书写原则,如今一晃已有40年书法研习生涯。

刘晓迎学书法,是比较循规蹈矩的,一笔一划地按照前人的、古人的帖去临习,研习古人的东西,因为对他来说那都是一些精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族世代崇尚翰墨丹青,古朴遗风使刘晓迎从小就迷恋上临帖习字。刘晓迎的爱好广泛。多年来,他热衷艺术品收藏、钢琴演奏,极限运动。可却对书法情有独钟。“起初小时候学书法时,爷爷家有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看着字体笔意瘦挺,挺喜欢,我便开始练习写起来。”这便是刘晓迎书法学习的启蒙时期。

多年来,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怀素、张旭的草书都对刘晓迎的书法功力提升影响很大。在专心研习中,刘晓迎默默地感悟着书体的笔法、结构及章法的处理和运用,不断探究着挥毫运笔、转折换锋的精妙。

刘晓迎习书很“杂”,崔瑗、二王、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孙过庭、智永、怀素、张旭、王铎、宋广等古人及许多今人字体均有涉猎。

刘晓迎学书40载,始终沿袭传统法则,恪守“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之原则。小时候刘先生为了临赵孟頫的字,连乾隆皇上的帖都临过,临得多,见的也多,不局限在一个人的书风里边,慢慢的他形成一种自己的书法风格。

刘晓迎认为,草书不可只求速度,首先要把手上的正楷功夫练扎实,练习时要控制好节奏,切不可心急。起初练习草书,可能会讲究规矩,要把线条拉直,有时候还会刻意去想哪处该粗、哪处该细、哪处墨该枯些、哪处墨该浓些……究其缘由,这些所谓的规矩,都是因为正楷功夫不够的缘故。等到功夫扎实了,笔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洒脱,且韵律流畅。

经多年临帖,刘晓迎逐渐领悟出其神髓,将其融化在他的腕底笔端,自然流露出来,形成了朴茂厚重、风骨遒劲的书写风貌。

在他看来,探索书法之道,如果仅靠下苦功拟古或复古,仅是在模仿,书法之道是功夫和灵性二者兼得的。临帖时,他主张既要笔临,还要心临,要对历代优秀碑帖的精神笔趣潜心钻研,才会得其精髓,兼得功夫和灵性。在他眼中,“不管你从事哪一行,真功夫你得让别人看见”。

刘晓迎认为学书法,现代很多人写的不错,但是比之古人那还是要差一些。他经常去看一些书法展览,甚至有时候经常去买一些集子,就是全国大赛获奖作品的集子,说实话,看不懂。他就去请教很多书界的朋友,甚至请教一些书界颇有权威的大家,结果都有同样的看法。

在温哥华举行的“东方书韵刘晓迎书法国际巡展”上,书法界对刘晓迎的书法理念深深赞同,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字,把字写好,书法里理应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书法就仅仅是好看的字,不可能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认识,更不可能让不通晓中国文字的人欣赏!说到底,书法是中国文化最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实说句实话,你写了多长时间,行内的人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刘晓迎对于书法研习最朴素的认知。他认为,写书法一定要见功夫的。特别可笑的是,有的人一边写字还一边大呼小叫着,有的在最后一笔要写完的时候还要跳一下。那不是在写字,那就是哗众取宠,失去了书法最起码的端庄谨肃!因而,“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成为他恪守不移的铁律。

提笔、出处。落墨、功夫。不声不响,浑然忘我。正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