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刘新和【涵木、子江】。毕业于清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先后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清华清美艺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及理事,中国美协广东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上海国画研究院院委,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客座教授,宁夏文史馆研究院。师从刘文西、史国良、赵建成、包林、余润德等先生。作品及论文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并获奖并出版各类报刊画册网站等等。
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与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探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在我们面对画面时,思想里是时代性与中国画要表达的东西,我们的笔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基础上的建构,我们的表现也是吸收了西方素描的光影而产生的新的中国画语言,就像陈钰铭先生的作品,有强列的素描效果。对中国画有无“当代性”,应该说,当代是一个历史范畴。身在当代,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当代中国画,就难以回避这一问题。处在同一阶段研究当代,创造当代,考察当代,自然有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画的意义和当代性分不开,笔墨是服务于创作的,当代是现实,内容也是现实,但如果避而不谈“当代性”问题,也难以把握中国画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导向,更难以确立当代中国画的当代身份。那麽,真正具有典型当代标志的中国画是什麽,当代的内涵是什麽,是否“当代制造”就代表着当代?
当代艺术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时代观念的多元性和艺术的多样性,预示着“当代性”不可能是一个清晰的和理性的认识。虽然走进当代历史阶段的画家和创作不断趋向观念和方式上的清晰与理性。而画家对当代自身的困惑,对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断代的迷茫,确实也从绘画本质上造成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盲目和创作的盲从。
当代的主流现象与主流思想的关系能否简单地处理为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个体的认识观与当代文化现状能否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清晰而准确的艺术语言。再比如,主流思想是否就能被认为是当代思想,怎样把主流现象与主流思想转化为具有“当代性”内涵的艺术形态,等等,都应是中国画家所思考和践行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艺术,都应当是历史的产物,是思想的产物。所以,担当性的标志首先要有当代思想的标志,要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标志,要有符合自然、社会、人生与艺术法则的标志。这是论及中国画“当代性”问题的前提。
从这一点上看,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思想中有无当代思想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是体现着社会的公共价值,更在多元与多样的背景形势中体现出创作者思想的内涵和思维状态,体现出认知社会与人生的深度与驾驭工具材料的自由度与规范化。它是综合因素的“综合”。
所以,当代思想不是单一的思想,当代的表象也不是单一的表象。应当说,把当代思想和当代表象综合,才能模糊地构成当代思想与文化的高度,才能模糊地把握形式内涵的立体。因此,对于当代艺术涵义的理解也不能局限在当代个体的或个别的艺术现象和创作成果的考察,恰恰从综合意义上去认识当代,才有希望拨开缭绕现象的云层而获得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把握创作的方向。
在当代艺术意义中,传统是个关键。我们认为,当代性艺术与传统艺术作品是一个历史的不可割裂的整体。但从文化意义上讲当代,却同传统有着不可逾越的代沟。理论上讲,艺术作为文化形态之一,不能存在文化上的断裂。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当代画家中的青年一代,从其落地之始,就处在了一个文化断裂带中。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允许他们再与传统进行链接,而是从头开始。这使他们的艺术变得没有渊源和内涵。中年一代可以说是文化转型的一代。他们承接了部分传统,但更多的是传统的表象,而一当面对各样的观念和缤纷的形式,便容易不知所措。
进入老龄的一批画家,有传统,但却没走出传统。如果把传统比做头,把当代权做尾的话,那么,青年画家可叫做没头没尾,老龄画家叫做有头没尾,中年画家叫做藏头缩尾。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通过各种学习和修炼达到能继承传统,走进当代的画家。然而,历史的原因导致大批的画家决不可能以当代的身份进入当代,命运注定他们将永远游离于当代之外。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可悲的现实。因为他们的认识不是历史的,思想不是连续的。这就导致创作上必然不能创新与发展,没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时至今日,传统仍是在大部分画家观念中的一个范畴,或是一个历史具象。有人认为传统是过去,这毫无疑义。但这种认识,实质上是承认了“传”,而没肯定“统”。我们知道,“传”是传承相续,“统”是统而贯之,都是绵延不绝之意。但,什麽样的“传”才能“承”,才能相续不断;什麽样的“统”,才能统而有序,才能一以贯之。反过来讲,传统又是有限定的。不是所有的过去都能称为传统。
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选择与考验,能对民族文化有发展和启承作用的思想。具体地把人、把物、把方法做为传统,都易失之偏颇。因此,在当代谈传统,讲传统,都不是简单地学习与模仿。传统是一个体系。它需要一种思想精神上的沟通和现实实践中的体验,需要进入到它的内部结构中,去认识和把握。只有掌握传统,才能创造当代。只有创造性地破坏传统,才能发展传统,创造出有意义的当代。
通过这一关系,我们很容易导出,传统的内核也是民族性的内核。民族形式是区别于他民族性质与类别的个性存在,但它又是本民族的共性特征。它的共性体现在,“传”的时间性与区域性上,“统”的广泛性与一致性上。在中国画里,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一直影响着几千年的士夫文人画家。中国画的高度,成为思想高度与文化高度并行的体现。
这一点,在纷繁的历史绘画创作现象同清晰的绘画史论中得到充分的理性的证明。它不单是一个历史遗存问题,还是一个历史选择问题。作为意识形态表征的绘画,很难说没有“意”,没有“识”,就可标立典型,就可状态万物。稍稍扫视历史,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的现象是通过艺术本体“人”的创造而实现的。而人的艺术创造性是通过人的本质的升华而递进的。
人自身的系统是传统系统的一部分。传统的价值在于人的价值,传统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的存在意义。人的存在必然要有意识,必然要凭借形态来传播意识。这就需要广泛性;必然要排它或包容其他意识,这就需要一致性;必然要以之影响来者,这就需要时间性;必然要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以不同的形式显现,这就需要地域性。四者交相呼应,构成了“传”与“统”的核心推动力,也构成了民族性的特质。
这一结论同样能促成对当代意义深层的认识。如果缺乏自身的这种建构,那麽,他的创作必然不具备当代意义的典型性。所以,对当代意义的认识与把握,不是有了异类的诡谲和他样的形式,就可以自诩的。
这样阐述,并非否定当代,而是说,中国画创作缺乏当代典型,也可以说缺乏“典型当代”,无论是从当代画家的素质构成和自身建设考察,还是以当代所谓的“当代典型”的作品考察,目前所称的一切当代典型都为时过早。因为我们都身在当代,更广泛的“典型作品”只不过是创作者对当代现状的选择罢了。
中国画创作题材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高度的自由度与高度的规范化。它是高度规范下的高度自由。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的抽象的理性的规范被传统的民族的规范所替代,而传统的民族的规范又为具体的形式与技法规范所替代,于是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程序与法式,“创造”也就转化成为“制造”。
年轻一代创作者把中国画转化为“当代制造”,一方面昭示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群体还没把自身纳入传统的体系,没有从历史,从传统中去接受发展和挖掘民族的思想语言与形式,没有以一个艺术修炼者的角度去参悟艺术表现的本质和实践这一本质,因而从艺术史的眼光看,也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画典型。如多项当代画展所呈现的中国画作品,“制造”是普遍的。
另一方面,公共的社会审美评判和非良性的批评环境,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有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不规范的艺术市场也在误导着艺术家。还有当代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机制,很难体现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要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独特的,与世界任何一种艺术构成本质区别的中国式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国画的“当代性”是以中国画的民族的个别和特殊来体现的。民族性的改造与发展,也是以获得现代生命意识为标志的。这一切都应体现在教育和创作的实践中。
中国画的“当代性”是一个历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对当代性的认识与实践,将隐匿在每一幅当代的作品中,将以当代文化的涵量去影响当代及未来上。
画了一组荷花团扇,这是一传统题材。自古中国老百姓喜欢荷花,荷花预示着美好,预示着和谐,也预示和美的氛围,中国人的精神气也显露其中,纯洁与美好,善良与典雅,和美与平安,这些都反应着中国人的追求。
我这次用工笔的手法也兼用点小写意的方法来画完这组荷花团扇作品的,当时也考虑了普通人的审美,总之美的或好看的人们都会喜欢,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每幅画的轻松自如,多用了色,在里面也考虑了色彩的变化,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色彩的应用是平面化的,加少许西式素描的明暗变化会丰富一点,工笔画工整细致,写意画概括大气,不一样的感觉。
我常常思考中国画的意境,为什么以白为黑,以虚为实,以空为虚,实际是一种思维,留白是比较难的,需要你巧妙的取舍,齐白石老人的画作留白是非常的妙,这也是艺术修养!
参展获奖
1990年全国首届郑文公杯书画大赛中国画作品获一等奖。
1993年西北二届青年美展佳作奖。
1999年中国画作品《醉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6年中国画《丽人行》入展新人新作展全国美展
2006年中国画《在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入选全国中国画展。
《海报设计》获广东省旅游业设计大赛二等奖。
中国画作品获全国师生美术展览银奖。
作品(乡情、圣地等作品)入编当代投资与鉴赏(人美版)。
2011年作品《回家》发表于美术报。
作品《深夏荷塘、荷韵》入编“首届中国美术教师艺术作品年度奖获奖作品集”。
《花季》入选广东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入编作品集入编《当代广东中青年画家解读》一书。
论文“靳埭强海报艺术设计的水墨精神”发表与《艺术与设计》杂志(理论)(中国唯一国家级设计艺术主导期刊)。
首届国际科学普及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优秀指导一等奖。
中国画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人民教育、教育报、广州日报、佛山日报、新消息报、华兴时报、今日财富报等报刊。
第六届“黄山杯”中国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中国画作品获一等奖、书法作品获一等奖。
2007年素描作品和速写作品入编大型画册《中国当代素描艺术》。
刘新和作品
2011年5月国画《水》入选纪念辛亥革命成立100周年全国中国画大展。
201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生作品展。
2011年被中国公益总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授予“首届中国双百公益书画家”称号。
2011年5月国画《风清秋红》入选首届中国双百公益书画展。
2012至2015年1月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人物画100家。
2012年8月内蒙古美术馆“中韩建交20年美术大展”。
2013年1.上海当代中国画百家提名展。
2013年上海中国画百家提名展。
2013年3具有升值潜力的中国56位国家级会员名家优秀作品进京展。
2013年9月第三届中国西部美术展(西安)中国画年度展。
2013年10.山东省翰墨青州-2013中国书画年会最具升值潜力的书画名家精品展。
2013年12.上海2013最具代表性当代中国画百家巡回展。
2014年10上海2014年10月最具学术性。当代中国画百家邀请展。
2014年10中国画(梦圆时)参加亚太合作、前程似锦——祝贺2014APEC中国年中国书画大型精品展。
中国画“叶红秋浓”参加上海2015最具影响力、当代中国画60家特邀展。
2016年1国艺美术馆(北京)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9年论文(靳埭强海报设计的水墨精神)入编清华大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艺术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