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我飞 尺寸70*48CM
艺术的形式和精神,离不开民族整体精神的继承和时代的变迁,直至二十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步入到工业时代又渐入科技时代,使得俯视视角成为常态并飞得越来越高。在短短的不到百年中,由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到成熟的1916年各国的飞机客货运,1950年大型空中客运,再到航天的火箭、卫星,1961年载人飞船又让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以太空的高度俯视到了自己生存的星球。后继登录月球,建立空间试验站和探测器,1977年,人类发射了一颗探测器,它就是旅行者1号,至今它已经距离地球大约211亿公里远,是离地球最远的一颗飞行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出太阳系。在日常民用方面,据近两年的统计,世界各航空公司每年约有3900万个航班起降,平均每天约有10.68万个,全年共有40多亿人次乘飞机出行。无人机技术成熟普及后,用于摄影以及科技研究,更使得俯视角度成为常态。
观察物体空间角度的不同,如一个山体,近视和远观,平视、仰视、俯看都会造成形体的变化和质感的变化,引起的整体视觉感受也相异,这在山水画的各种风格中得到证实,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俯视角度的摄影,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山水画作品的俯视空间角度也带给我们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境界。
“俯远法”是以垂直地面九十度至四十五度之间的空间视角来表现丘壑,以俯视为主平远为辅来置陈布势,以观者的角度为天来俯瞰乾坤,大地的山脉河流、田园村庄、公园码头等都是描绘的对象,物象丰富但空间层次的表现难度较大,形象的刻画也不同以往的习惯,树木多见树冠少见主干,屋宇多见瓦顶少见墙牖,山川多见脉络走势少见突石险壁,又变近景为云雾峰顶,中景为密林楼阁,远景为坡岸溪流。又于空间的“低空”、“中空”、“高空”的空间不同,影响着画面的物象形体大小和虚实,造成了笔墨写实、意象或抽象的不同效果和画面气韵。“俯远法”是“自山上而观山下”,它的技法除了俯视的观察物象的空间角度外,也注重了中国文化精神“观道”、“格物”、“度万物取其真”的“观”的“体知”方式和画面的“心灵空间”,保留了“远”的放下世俗杂念离开物象执着进入简远、平静、名色皆离的“定”前状态,以及文人士大夫远离尘俗喧嚣、悠闲清高、平淡虚无的山水情怀。
“俯远法”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是中国山水画经营位置的新方法,是一个重大研究的课题。在面对俯视的空间角度下大自然的重组,高度的选取、题材的选取、如何表现、如何发展,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艺术家们共同的努力,这种前无古人的艺术形式,必定开拓了一条中国绘画的创新道路,成为美术史上增色的一笔,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美术史学意义。
参考资料:
[1]《丹青画史》艾国《论中国山水画俯远法》13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117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60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 沈括著,《梦溪笔谈》,121页,岳麓书社2004年版
[5] 柄谷行人著《日本现代文学起源》,4页,三联书店2003年版
业内名家对艾国创研课题中国山水画“俯远法”品评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刘勃舒:俯远法画的好,新颖,有意义,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也是不易。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付京生:“俯远法”是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无疑是筚路蓝缕的开山者,有特殊现代性的价值与意义。
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龙瑞:“俯远法”风格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视角领域、新的审美体验。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范扬:郭氏“三远法”中又加了一个“艾氏俯远法”,非常有意义,作为一个课题大可研究、非常难得。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部主任 邢少臣:“俯远法”是山水画的新技法,也是一个整理和独创,是中国山水画理论方面是一种完善,技法上的一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