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汉彩,中国汉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记彩色软立体汉画传拓技艺发明者王建平(组图)

汉彩,中国汉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记彩色软立体汉画传拓技艺发明者王建平(组图)

2023-12-15 16:2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陈勇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cxorgvgtij8kcq6hhb.jpg

癸卯仲夏,天气酷热,受老友之托,去南阳白河之滨拜见一位汉画界高人。对于汉画,之前虽略有涉猎,也只停留于表面粗浅的认知,大概市场风际云涌,从墨拓到彩拓,人人揭竿自旗,辨不清虚实,故敬而远之。当见到王建平老师之后,颇感面熟,一番寒暄,方知去冬已有初见,彼时其携高徒赵浩然向卧龙区文联无偿捐赠100幅汉画佳品,既有表达原始美的传统作品,更不乏彰显着自由美的抽象力作,实乃德艺双馨。今复见之,感佩之至,这么大的功勋级人物,事后竟被泯然众人,确为失礼。建平老师沏上一杯茶,口中不断发表着“失礼”的歉意,开始整理起自己“一团糟”的屋子。在品茶的档隙,有机会打量着他布满灰尘的老屋,近年来他一直忙碌于北京,看样子已有多日不在宛。这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原是他平日的起居室,现在完然变成了“建平彩色软体立体汉画工作室”。屋子的四周堆放着各种画框、纸张和装裱材料,地上比比皆是“趟腿垫脚"的废纸弃画,中间只留下一条可以通往阳台八仙桌的蹊径,大概那就是他平时躬身拓片和修补字画的工作台。左侧墙上挂着刚刚彩拓完毕的“发泡”汉画《女娲》图,这种合成“发泡”技术,目前惟其一人领衔,旁边是未干的矿物质颜料色盘;右侧悬挂的是他与国内书画大家、传拓名家、师长教授合影的照片,也是他从南阳汉画馆迈向北京乃至全国和世界汉画舞台的印证。

cxooxbxhexxnf5anlf.jpg

由于离开南阳很久,不久要去国外研学讲说,此次离京回宛算是省亲,彼时建平老师的高徒挚友闻讯连番约见,觥筹交错,切磋应酬,精神略显疲惫,又在近日一次竹筒“拔罐”中伤了冰清玉肌,炎症腠里,当日心情不佳,只好仓促告退,择日再见其“彩色软立体传拓大法”究竟为何方神奇!

河南是一个文物大省,两汉壁画、画像砖石皆居全国显学地位。尤其是汉画像石出土之多,品质之精,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认为不在“山左之下”。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自秦至汉代,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且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于南阳,在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下,凝聚诞生了南阳特有的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cxorh33luuhg5fxfga.jpg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一种雕刻艺术。这种绘画艺术品,有的刻在墓碑上,有的刻在祠堂上,有的刻在门阙上,有的则刻在石壁上,其犹如一面镜子,映出汉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囊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天文星象和装饰图案等。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称汉代画像石是一部“汉代绣像史”,这种画像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术界曾经把汉代画像石喻之谓“敦煌前期的敦煌”。其简约的造型艺术,疏朗的构图方式,为历代美术大家叹为观止。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于一身的鲁迅先生,早在1913年就已开始搜集汉碑图案的拓本,他倾心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汉雄风,希望汉画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期待其中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他一生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600余幅,其中南阳汉画达241幅之多,包括原河南省博物馆第四任馆长关百益的《南阳汉画象集》和第八任馆长孙文青的《南阳汉画象房拓记》,他说:“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这些豪放、粗犷、雄浑的南阳汉画,有神话、乐队、变戏法的、车骑出行的……辨析入理,鲁迅先生概是想从南阳汉画里找到实证,来丰富他拟写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这种注重文物实例的研究眼光是当时一般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2023年7月23日,适逢大暑节气。接到王建平先生的电话邀请,约于寒舍茶叙,言语间可见其精神焕发,就欣欣然前往了。

依稀记得,西汉王褒曾撰《僮约》一文,纪录了中国最早的茶学资料,是为《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笔墨间阐明了汉茶文化的发展状况:“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使人从中了解到西汉社会的一个生活侧面: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其社会地位相当重要。建平老师新寓所茶堂悬挂的一幅汉画《侍礼》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待客之道,它是为汉代文化礼俗的真实传承与遵循。一盏白毫银针呈上,某之内心瞬间热腾起来。

“道之道,非常道”,茶道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彼时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念念不忘饮茶会友之礼,显然是追求安逸乐享的一种境界,古亦有之,今则加勉。一边鉴香品茗,一边侃侃而谈,之平易近人,之谦谦儒风充斥某之脑海。

cxooy0p0bn54jhfajd.jpg

王建平,河南省南阳市人,1963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199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进入南阳市汉画馆装裱室从事古旧字画修复和装裱工作,其对汉画像石、砖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情。悉知其师承国内传拓名家,问经求典,奉业如子,三十年来在汉画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追寻古老的彩绘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有机结合,最终发明了“彩色软立体汉画传拓技法”,不仅能鲜活地展现汉画像石图案固有的阴阳层次和浮雕效果,而且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突破了从墨拓到彩拓的跨越,还原了汉画的艺术本真,业界瞬时为之哗然。其间勤奋与辛酸又有几人知?

2001年11月,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发掘,共出土画像石39块,雕刻画像83幅,其中色彩画像36幅,主要有伏羲、女娲、侍女像等,颜色之丰富,涉朱红、紫红、粉红、土黄、玄黑、月白、粉绿等七种之多,施彩部位分布在墓门入口和墓室内的门楣、门柱、门扉、过梁和门槛石等建筑处。王建平全程参与了该墓的的发掘,并对其中的汉画像石进行了拍照留档,纵是没有专业相机,也要骑着二八大杠,寻朋觅友,求专乞长地四处筹借,意图接近汉画神秘的大门。后期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彩绘汉画并不能用传统的传拓技术装裱,他反复多次上彩演示,屡屡失败,原因是彩绘汉画对于纸张的要求非常严苛,其装裱后凸化的立体感会逐渐消失。为此他先后多次只身前往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乃至不惜东渡扶桑,到东京博物馆,请教传拓名家,切磋交流传拓和装裱技艺。

为正本清源,准确掌握彩绘汉画像石的传拓精髓,2007年王建平又实地参观了“中华东汉第一墓”郑州新密打虎亭汉墓,此墓百分百彩绘,规模之大,数量之巨,价值之高,全国仅有。他观摩了大量的打虎亭汉墓彩色汉画像石,不断地尝试、探索、创新传拓和装裱技术,偶然使用半湿不干的浆糊和工具刷真实地还原了汉代画像石拓片的原始风貌,使其拥有了原汁原味的立体凹凸感。

受陈棚彩绘画像石墓和打虎亭汉墓的启发,王建平试着用新技法传拓了两张彩绘汉画,赴北京由中央美院著名学者、教授汤池先生鉴定,其声称“这样的彩绘汉画拓片,某从未见过”,王建平这多年对汉画的执着与良苦用心,终于等来了第一个赞誉。汤先生珍藏了王建平的一幅《建鼓舞》,欣喜之余,赋诗一首:“建鼓之舞咚咚有声,战国兴起两汉盛行。执桴挥臂跨步跳腾,节奏明快精神振奋。”

传统的汉画像石拓片呈平面状态,与汉代帛画、壁画雷同,无法展示画面的浮雕(或阴刻)立体效果。而全形立体拓片操作工序繁杂,费时“吃工”,对拓制者的功力要求很高,普通拓工难以掌握。王建平彩绘软立体汉画像石拓片技术的突破点在于:“时效定型层”凝固后呈软固体状,即可根据画像石表面的高低起伏定型成深浅凸凹的形状,使整个拓片犹如把画像石表面的一层剥离(或翻模)下来一样,并且可以卷筒装箱,同时画面不会断裂损伤。它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拓片制作方法的平面表现局限,使拓片呈现立体效果,充分地展示了汉画像石的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cxooygchrlwa3sfppj.jpg

利用以上技术拓制出的汉画像石拓片,是一幅色彩鲜艳并富有立体感的作品,能基本还原原作风貌,也可以将一座汉画像石墓完整复原,让人们全面了解汉画像石墓的结构、布局以及各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河南南阳和鄂北,山东、苏北和皖北,四川地区,陕北和晋西北。著名的红学家、史学家、书画家冯其庸先生,曾收藏了一块汉画像石,不知是出于山东抑或河南,特请王建平“看看”,经仔细鉴定,王建平断定这是一块南阳的汉代画像石,理由是南阳汉代画像石豪放、粗犷,而山东的汉代画像石细腻、写实。

“南阳历史活化石”、原南阳市文化局局长王建中这样评价王建平彩绘汉画像石拓片:“其彩绘有汉画像原始色彩的痕迹,又是较早关注到汉画有颜色,但汉画颜色历久易脱落,复原后又能断定汉服之颜色,这在文物复原上一个创造性的发现,他让人们看到汉画像石的原本面貌。彩绘汉画像石拓片与壁画、帛画一样,展现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汉王朝。”

cxop2wpvlxs4qmn9up.jpg

如今王建平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进军“抽象汉画”。他说,汉像石数千年下来,颜色混为一体并呈现出一种色彩的交汇,比如白的红的蓝的黑的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美学的“汉色”。王建平用大量的时间探索中国汉代文化的色彩,包括颜色的交汇、石头的凹凸,通过想象力和创造性重新给出一种美的艺术感觉。王建平把这种“汉色”“汉美”称为“中国汉彩”,成为中国汉画艺术的一种抽象表达。

王建平,现为中国汉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交流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装裱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入选国家“文化部科技创新人物”。其研制的“软立体汉画像石彩色拓片制作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003111.X),填补了装裱技术史上立体装裱的技术空白。这项专利的关键在于使汉画像石拓片立体化,基本还原了原汉画像石的面貌和色彩,为汉画研究提供了更加真实、完整、清晰、详实的资料;其创作的彩色软立体汉画像石拓片《建鼓舞》、《伏羲女娲》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展,《车骑出行》、《拜谒图》、《舞乐百戏》、《西王母东王公》、《嫦娥奔月》等部分精品汉画像石拓片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以及国内外名家所收藏,并且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仙人骑驼”汉画像石考释》、《软立体画像石拓片法》、《浅谈汉画及传拓制作技法》等多篇论文。

三十年来,王建平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汉画展,让世界了解汉画,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响誉海内外。2012年受邀参加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中国传拓技艺展;2019年9月主创北京中华世纪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各民族图腾艺术展。《中国文物报》、《中国传拓技艺图典》、《当代中国画报》、《人民艺术》、《文化中国》等多家新闻媒体曾给予以宣传报道。

cxop26fr1j4chox7fj.jpg

 王建平始终不忘身肩南阳汉画传承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经常捐赠精品汉画支持慈善福利事业献爱心。2008年王建平曾积极参加“抗震救灾、重建校园援助行动”救灾公益慈善活动,为“和谐爱心学校”的公益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王建平南阳汉画展’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并向北京大学现场捐赠了100幅自己多年来用心血和汗水传拓的南阳汉画艺术精品,极大地发挥了南阳汉画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从粗犷到豪放,从现实到抽象,王建平正在路上。衷心地祝愿他能够戒骄戒躁,继往开来,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色软立体汉画传承发扬广大,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闪亮着彩色软立体汉画的七彩光环!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