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作品
我们在欣赏古人山水画时,可以看到 蜿蜒在山中的道路断续、山林相互之间的掩映,水源左右流淌中的曲折婉转,津梁屋宇隐没等等是皆有法度的。这些景致的安排那是当现则现,当减则减,既接近自然,又不为自然所累。为什么会这样出现呢?这里充分显示了画家安排的匠心。可以说它充分的显示画家两个方面的心理状态。即师法自然与师心并举。
刘玉来作品
我们知道,画家的山水构图并不是对景写生,也不是任意冥想形成的,而是在师法自然,即在头脑中有现实山水的影子,这是通过以往对自然山水或写生或观察得来的;再有就是从观看别人山水画得来的。把这两项结合必须有一个过程,就是师心过程。师心实际上就是对头脑中以往积累的山水景象进行综合调整,重新构图。不过并不是死板生硬的凑合在一起,而是根据自己对所表现的题目意境的理解,进行景物的搭配安排。山水画中的景物无非就是山、石、土坡、溪流、悬泉、树木、屋舍、桥梁、点景人物、云雾、等,将这些景物按照自然界的规律组合搭配。当然,这种搭配要本着从表现心目中的意境出发,。为此虽然是编排,但却符合自然规律,虽变形而可信;编排得当,谓之有意境可也,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有想法,不是死板的图案。比如一只动物,或猫或蝗虫,在动物介绍中需要的是清晰明确,是不需要意境的,而在画中就必须有表现出它的性格神态和与环境的契合,这就是意境。山水画就必须把景致的神和内涵表现出。可以说这种构图产生的过程就是根据真山水景物,通过自己想法搭配而成,是师法自然,师法古人今人,师心的结果。一般来说现代山水国画多半承襲了近人焦点透视下的景物,写生的痕迹较多,师心的内容处于偏少状态,而且对于意境的表现缺乏。
刘玉来作品
既然是根据头脑中的以往印象,那么头脑中就需要储备大量的各类景物的图像。临摹前人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景物的造型和立体效果的皴法,所以这种方法为广大画家所运用。你或者要说,那样不就雷同或等于变相抄袭了吗?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画家是会在或外部造型或皴擦点染变化的,创作岂会搞忠实的摩写?所以即使运用了他人的也会不露痕迹。再有就是写生,把自然中的形象通过变形拿来。故此平时都会作创作的思考,头脑中会储备许多景物的造型。为了创作方便还会备个素材手册,将见过的一些有特色的、美的景物画出,以备创作时用。不过在运用时往往会根据需要变化一下。
刘玉来作品
国画在对待形象的描绘时大都会变形 并不忠实的写照。人物、动物如此,山水也是如此。宋朝的苏东坡在谈到绘画的表现时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这里,他对绘画表达出了是真知灼见。精神面貌才是国画追求的重点。所以传统国画自古就能不强调对景写生,多强调到自然中感悟,也即在心灵中获取一种形貌质地特征印象,在潜意识中留下景物的精神及搭配规律。在此基础上创作所得,故可外得景物之特质,内得景物之精神。
有人或许说,动物、山水画可以通过观察默记的方法,人物可以吗?答曰:同样。优秀的人物画家会先同对象谈话交流,了解其脾气秉性精神面貌,之后下笔并不看人。
北京艺术研究所刘玉来 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