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艺术大家叶浅予的一生:漫画、速写、舞蹈人物画(组图)

艺术大家叶浅予的一生:漫画、速写、舞蹈人物画(组图)

2012-08-10 16:09 文章来源:环球收藏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叶浅予画作图片

说到叶浅予,相信很多50后、60后都知道,早期长篇连环漫画《小陈留京外史》、《王先生》等都出自他的手。叶浅予是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张大千都为他的画提拔。叶浅予受到西方漫画的影响,敏捷才思和长于喜剧的故事结构及漫画的造型技巧,在形象描绘上,以钢笔勾线,略作渲染,简练明快,自成一格。他的国画作品,以民间艺术与传统笔墨相结合,寻求新的造型语言。叶浅予的人物画综取漫画,速写与传统绘画之长,形成独特画风,不同的人物、风景在叶浅予笔下得到丰富多彩的表现。

 

叶浅予画作图片

叶浅予画作图片

漫画是夸张的艺术

漫画是夸张的艺术,生活中的笑料经过夸张,便容易引人发笑。只有漫画家才想得出。天生开心的叶浅予,身上有许多幽默细胞,他常说:“漫画使我习惯于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包括自己在内,常常想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获得有趣的效果。我画了一阵国画之后,有时总想作一两张有趣的漫画,说这是条件反射也好,是玩世不恭也好。”漫画家好幽默,予人玩世不恭的印象,则是误解。浅予说:漫画家笔底针对丑,心目中有个美的理想在指导。丑极则美,由丑到美,漫画家是这样处理他的形象素材的。

叶浅予生性活泼,开朗豁达,而又随心欲不逾矩。我寻索他的思想根度,从父祖辈的身上,似乎长到他道家为体、儒学为用的底子。漫画家的幽默,使他生活中充满兴致,即使7年秦城囹圄的孤寂,也没有击倒他。

 

叶浅予的中国画

叶浅予的中国画,主要靠自学,曾一度从张大千。40年代的作品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如《贵州马帮图》、《苗家姑娘》、《凉山舞步》等。画风工细,有装饰味。50年代作《民族大团结》、《夏天》、《头等羊毛》、《北平解放》等,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兼作山水写生和花鸟小品及人物速写。60年代前后是他的创作盛期。代表作有《程砚秋在舞台上》、《梅兰芳》、《夏河之秋》、《在内蒙古草原上》等,表明了他善于捕捉富有运动趋向的瞬间舞蹈动作和美的情态。1978年作《富春山居新图》,展现了故乡富春山水的新貌。1981年作《长安怀古》组画,以近于漫画的思维和借文物形象,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评价。

叶浅予一生的艺术

第一类是漫画。以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开其端,《小陈留京外史》发于中,《天堂记》殿其后。这是浅予艺术的发皇期。上海杂志公司在三十年代后期出齐了他的王先生、小陈漫画集,留下了一份上海生活的形象资料,描绘了市井的众生相,推出了一套现代官场现形图。

第二类是速写,叶浅予的速写,在画界无出其右。他从30年代起就速写本子不离身。那是从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处学来的。速写本成为画家的形象库。浅予速写,自然以舞台人物最有名。年轻一代人认识浅予艺术是从他五六十年代发表在报刊上的舞台速写开始的。他的速写,大部分是用铅笔线,从《天鹅湖》开始用水墨改画,线条减至无可再减,堪称减笔大师。

第三类是舞蹈人物画。40年代,叶浅予离开漫画,走向国画。第一批作品便是他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的手法画天竺舞,用色厚重,线条工整流畅,有点壁画风。对这批画,徐悲鸿的评语是:“浅予之国画,如其速写人物,笔法轻快,动中肯綮。”宗白华的评语是:“浅予的印度舞面,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

 

题外话》》》

叶浅予的感情生活

他称第一次恋爱为“纸上谈兵”,跟杭州女师学生王文英谈朋友无结果。22岁时,奉父母命回乡和罗彩云结婚。罗是旧县人,距城10公里,是唐以前的县治所在。

旧县罗家是桐庐望族,罗家祖父在外面做过两任县官,致仕后回籍盖了个花园别墅养老。罗家花园在当地小有名气,园内以白兰花最有特色。每逢初夏花期,罗家一早就派专人把刚摘下的白兰花送到县城亲戚家供女眷佩戴,是很风雅的礼物。

彩云生在罗家花园,父祖都是士子,她却不愿读书,成年后终日陪着有洁癖的老祖母打麻将,成了个半文盲。叶浅予跟她成婚后,无共同语言,没有好感。罗氏为浅予生了一双儿女,儿子叫申,女儿叫明明。儿子继承父业学了画,专攻水彩。成家后,奉养生母,尽人子之责,并劝其母跟父亲办了离婚手续。罗彩云在“文革”中发现身罹癌疾,怕不治受苦,服过量安眠药而逝。浅予出秦城后闻此讯,深为自责。

使叶浅予离开罗彩云的是梁白波。女画家梁白波,广东中山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天分甚高,思想激进,用的笔名就叫“Bomb”,后从朋友劝,改为“Bon”。她在做学生时,曾参加过共产党组织的南京路飞行集会,后去菲律宾一个中学教画图。回国后在《时代画报》与叶浅予相遇,一见钟情,遂成情侣。

梁白波是油画家,是上海油画沙龙决澜社的成员,主其事的是庞薰和倪贻德。白波的艺风大胆而泼辣,她画的抗日宣传画也有阳刚之气。但如苗子所说,有点疏懒,故留下的作品很少。1938年她在武汉离浅予而去,与空军军官陈恩杰结为夫妇。

陈苏州人,是陆志庠的小时同学,她因陆的关系跟梁认识。他们婚后从南昌基地移居成都基地。梁白波在这一长段时间内几与艺术界断了关系,只是从新疆回上海时与郁风、苗子在国际饭店一见。她最后还是和陈分了手,从台南到台北,在廖未林所办的陶艺厂画瓶子,为林海音所编的《联合报》副刊画插图。她后来在致林海音信中把自己比作一块可以随意丢来丢去的抹布,心情凄苦,最后导致精神分裂,在台南海边一间小屋里郁郁而终。

几年之后,我们从席与群的美国来信中得知此讯,浅予闻之黯然。80年代初他去武汉讲学,特地跑到武昌昙华林文华大学原址前三厅驻地凭吊故人。梁白波当年住三厅的孩子剧团宿舍。他对白波为他所作的牺牲是永世难忘的。

戴爱莲是舞蹈大家。她与叶浅予的结合,有点离奇。她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特里尼达岛。英国的温莎公爵逊位后一度到那岛上去做过总督。她后来随母住在伦敦学舞,芭蕾和现代舞都学过。她在伦敦时倾心一位捷克雕刻家,失恋后到了香港。因特里尼达老乡陈友仁(中国早期外交家,其子陈伊范是画家)的介绍,认识了宋庆龄。廖梦醒为筹办戴爱莲的舞蹈捐献演出,介绍她跟叶浅予认识。他们由相识而相恋,由相恋而结婚,速度极快,完全由女方主动。可能是她为浅予的艺术才华所吸引,也可能是为了填补伦敦失恋后的感情空白。那时,浅予也刚失去白波。

 

他们倒真是缺少共同语言,因为戴爱莲只会说英语。但艺术上的共同语言,使他们的感情生活丰富而新奇。戴说在香港只知浅予是位画家,到了内地方知他是如此有名。她婚后曾因妇科病回香港手术,术后医生告诉她不能生育。戴说,她当时哭了,因为她真心想与浅予有一个孩子。她后来便把罗彩云所生的明明视同己出。

1950年她弃浅予而与她的舞伴丁宁成婚,“文革”中为丁所弃,所以又找到了明明。这些年,戴每年跑英国,大部分时间居海外。朋友们劝她与浅予复婚,她没有同意。我猜她在英国已有感情牵连,又听说她住在一位雕刻家的家里,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那位捷克老恋人?那位雕刻家去年2月弃世,3月戴赶回北京开政协会,原来居处已借出,没处落脚,明明便把她接到浅予家,她也坦然接受,使浅予大感意外。她开完会又回到伦敦料理雕刻家的后事。没有想到画家浅予在她走后不久也以多病并发而弃世。这样的人生结尾有点辛酸。

王人美是大明星,渔光一曲,使她名满天下,但她把成名看成不幸事,她在电影界有“野猫”之称,下嫁电影皇帝金焰之后,丈夫要她在家里待着,她则不甘心作“家猫”,生活观不同,不免发生磕碰,最后还真的分手了。50年代初在上海,一次政治学习逼得她的思想钻了死胡同,不实之词让她想不通,导致精神分裂,被她的姐姐接到北京去养病,病愈后到“北影”安身。她和浅予都已独居多年,好事者吕恩把他们撮合在一起,结了婚。幽默大师华君武说浅予是专找“霓红灯”的老婆;见到他家的新陈设,说他发了妻财。因为浅予不攒钱,显然是王人美置办的家具。

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出现危机,因为两个中年人的生活都已各有定规,要适应也难,所以磕磕碰碰,矛盾不断。王人美责怪他是大男子主义。幸而理性占了上风,磕碰30年,倒也至死没有发生婚变。王人美是湖南人,湘女多情,她先对金焰有情,后来对浅予也有情。在他生活中的4位女性中,对他的健康和生活关心得最多的是王人美。1975年浅予从秦城出狱,王人美和他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一本正经,好像一对老干部的结婚照。照片上的浅予已没了胡子,秦城不容许犯人蓄胡,出狱后来不及长出,直到“四人帮”倒台,他才蓄起短髭,如他壮年时的模样。

他的生活宗旨是知足常乐。他一生收入不少,但自奉不丰,待人却不薄,他从不攒钱,钱多了就要想法散去。他常说,一个人不能没有钱,也不能太有钱。没有钱苦恼,钱太多烦恼。所以秦城7年,落实政策时发还他被扣的工资三万元,颇让他难以处置,引起了一阵“小富翁的烦恼”,最后是捐出了事。事先没跟王人美商量,她虽有点不快,却也引动她给附近的小学捐5千元让他们买一架钢琴。

浅予有句顺口溜儿记其事:“平反冤假错案,补发工资三万,难煞老翁穷汉,捐讫浑身舒畅,老伴生性好强,搜出多年积攒,五千一架钢琴,送进小学课堂。”

80岁以后,浅予年年都要回老家住一两个月。他考虑再三,1988年把自己的全部作品赠给家乡,连带把70件藏画和800册藏书以及画册,也一起送去。有位文物家估算了一下,时值当在几百万元。桐庐考虑到画家年年回来,总住招待所不是办法,花了几万块钱盖了一间民居式的富春画苑,供他回乡时居住,他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碑序刻石记其事。草图请陈从周过目,老同学认为太简陋。浅予说,就算是个草堂吧。

浅予一生豁达,也一生谨慎。他艺术上奉献甚多,而所求也有限。

 

张大千为其提拔

张大千在其《献花舞》中题跋曰:“印度国际大学纪念泰戈尔,诸如生为献花之舞,姿态婉约,艳而不佻,迨所谓天魔舞也耶。其手足皆敷殷红,则缘如来八十种随好手足亦铜色也。观莫高窟北魏人画佛,犹时有亦现此相者。偶见吾友叶浅予作此,漫效之并记。”张大千所谓“作此”,即叶浅予此幅《印度舞》。张大千又说:“每写天竺寂乡舞女,奇姿逸态,如将飞去。余爱慕无似,数数临摹。偶有一二似处,浅予不为呵责,转为延誉,余感愧无似。”可见大千于浅予服膺如此!叶浅予1943年访印度回国之后,1945年作此幅,其后并举办“旅印画展”。观此幅,与张大千所言皆一一契合,可见其正为大千仿效之蓝本。而事实上,张大千对叶浅予此幅激赏有加的原因还在于它暗合中国传统壁画中人物画法。不惜花费数年时间和心血去临摹壁画的张大千,一生醉心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并用自己的画笔加以表现或再现。更深的原因还在于张大千醉心佛门,屡屡造各佛像,以虔诚佛徒自居。而印度本是天竺之今日,为佛教之发祥地,故溯本求源,深相爱慕。所谓“观莫高窟北魏人画佛,犹时有亦现此相者”,即是其谓。叶浅予此幅造像生动,纯任线描,人物神情动作皆宛然如生,衣饰则随之婉转,而设色亦窥中国传统壁画之堂奥,故能深得张大千叹赏。否则,以“五百年来一大千”着称的张大千,必不致私爱如此。

宴请画家叶浅予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用公款宴请社会名流。但公款却经过一番用心的“筹集”。

1978年冬,著名画家叶浅予偕夫人一起来温州。当时党政的中心任务是“拨乱反正”,像叶浅予这个档次的全国著名画家,应按哪种规格接待,许多人都讲不清楚。不过叶浅予的到来,已由地委行政科安排,温州画家徐启雄积极担当了各方联络。据说他是叶浅予的得意门生。这样我虽然是地区文化局的负责人,却没有作为要事牵挂在心,显得十分轻松。

 

时任地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董锐有病住院。他躺在温一医,心却在温州文化界闯荡,文化事业是他念念不忘的“第二爱人”。因此我每次去看望他,除了问候治疗情况外,总要简略汇报最近局内局外发生的要事。我讲到画家叶浅予来温,并到地区柴桥巷招待所拜望过。董锐同志托一托眼镜,睁大眼盯着我说∶“你们是地区文化的主管部门,仅到招待所看一看就了事了,这太怠慢了名画家。”他对我的行事似有微词,下床踱了几步,似乎又找寻不出任何借口批评。半晌,他走近我的身边,严肃而又轻轻地说∶“你们文化局要宴请他一次,以表示你们对他的敬重。”我无奈地说∶“文化局没钱啊!”“要想想办法!”他回答十分干脆,没有留下任何讨论余地。

我原本已感到作为本地文化主管部门,对这样一位全国著名的国画家的接待,似乎近于冷漠。经董锐同志指点,我终于下了决心,不能有任何疏忽,要热忱对待。我向局里的干部讲了董锐同志的建议,大家都说应该。然而钱从哪儿来呢?

地区文化局编制只有八九个人,虽称“局”,但行政经费全部归地委(区)行政科管理,下属单位经费由地区财政局直拨,因此局长动用经费的权力,仅限于局里干部出差的路餐费的报销。现在要举行一次宴请,大家都为这笔开支发愁,皱眉苦思良策。有人提议卖掉旧报纸,虽不是上策,但也总算老天开了扇天窗让人喘气,找到了没法中的办法。局里的报纸是行政科统一订阅的,文化局无法自行独立处理。怎么办呢?大院门口有警卫。为遮过他们的眼目,几个年轻的干部佯带什么资料,冒险“偷运”了几次。旧报纸不值钱,“偷”的数量又少,靠这点钱摆酒请客,真有点“天方夜谭”,而且更觉得“偷”犯不着,干公事何必如此呢!

我向时任地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黄云波(当时地委未设秘书长)汇报了此事,他答应和财政局商量,采取个妥善办法解决。国画家不可能在温州久留,于是黄云波同志很快告诉我商量的结果∶以讲课费名义列支,四五十元钱。我们理解为一小时的报酬,于是填报讲课两小时,计八十元。

晚宴设在柴桥巷招待所,属全地区最高档次的。摆了一桌,菜肴还蛮丰富,属中上水平,包括饮料在内绝不会超过一百元。叶浅予夫妇吃得很满意。临走前,对索画者经他的门生徐启雄的筛选,作国画十来幅以表答谢。送我的一幅题款为“天山舞姿”,画家的深厚功底,熠熠如生,跃于画面。

 

叶浅予个人简介

叶浅予(1907.3.1-1995.5.8),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从事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成就显著。中学时自修绘画。1926年起在上海当过柜台伙计,画过广告、教科书插图,并事时装设计、舞台美术布景。1928年任上海漫画社编辑,开始漫画创作。1929年开始创作漫画,后集成《王先生别传》和《小陈留京外史》。1936年出版《旅行速写》、《浅予速写集》,并联合全国漫画家举办第一次全国漫画展,次年成立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会,为该会负责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任领队并参加郭沫若负责的政治部第三厅,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赴香港经办《今日中国》,次年回重庆,作《战时重庆》组画及叙事漫画《逃出香港》。1942年于贵州苗区写生,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1943年访问印度,归来后举办旅印画展。抗战胜利后曾赴美国举办画展。1947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1980年将补发的“文革”中被扣三万元工资捐赠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作奖学金。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历届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五、六十年代,是叶老艺术创作的鼎盛期。这时叶先生才四、五十岁,精力充沛,欣逢盛世,全国性的建设热潮,丰富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创作热情。许多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一阶段。如:中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夏天》、《头等羊毛》、《北平解放》、小说《子夜》的插图,还有一大批舞蹈人物画,都是难得的经典之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可惜这种旺盛的创作势头,不久即因文革开始而中断。叶老身陷囹圄,面壁、封笔十年之久。这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美术事业的不幸。待到冤案昭雪、焕发第二次创作热情,先生已是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人。

 

叶浅予画作图片

 

 

叶浅予画作图片

 

 

叶浅予画作图片

 

 

叶浅予画作图片

 

叶浅予画作图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